今天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上映,急忙约着舍友一起,赶着放假回家前去影院看了。
大家都说以前都是因为一部电影喜欢一首歌,这次是因为一首歌才去看电影。或许真的是一种情怀吧。
周冬雨一如既往的有灵气,她似乎很适合演这种漂泊流浪,却又倔强的姑娘,从七月与安生,到这次的方小晓。
至于林见清,那个因为别人几句风言风语就自甘堕落,幼稚怯弱,有了妻儿还和前任搂搂抱抱纠缠不清的角色,真的没什么好说的,看的时候一丝丝感觉都没有。
去电影院之前,我们还说这没准也是一部催泪片,还担心好不容易化的美美的妆会被哭花,结果是我多虑了,整部影片最戳我心的,不是男女主之间明明相爱却错过的遗憾无奈,而是林见清的老父亲,这样一位看似不起眼的配角。
从影片一开始没多久,这位父亲以为儿子做年夜饭登场,自这以后有父亲的桥段都是他在做饭,还有调试那个似乎永远也看不了的电视。
唯一的儿子远在北京求学打拼,自己除了给予经济上的微薄支持,凭借自己的一手厨艺做些好吃的带给他之外,他不能帮上一点额外的忙。
可是他还是默默的,在每一年的除夕,做出一大桌儿子爱吃的饭菜,喜欢的粘豆包,想让从远方归来的儿子吃饱吃好。
在月工资不到一千,一张游戏碟却要一百六的年代,却在儿子的软磨硬泡中最终答应了,就像天底下每一个会尽力满足子女要求的父母一样。
他们在电话里彼此欺骗,一个说我们在北京吃的特别好,火锅,烤鸭,什么都有;一个说我们人特别多,一桌子热闹的很。可是明明一个蜗居在板房里,一个只剩一位老友做伴。
你看,这像不像同样远离父母的我们。慢慢长大,学会报喜不报忧;只有自己在家的日子,家里的饭菜才会特别丰盛。
如同所有故事一样,男主角最终做成了一款游戏,终于赚钱了,发达了,买得起那套他自以为女友和老父亲都想要的房子了,连那台总是没信号的电视也换了新的。
可是父亲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了,遥控器也不会用,北京也不想去了。
那个在父亲怎么也用不会遥控器时厌烦而暴躁离开,在父亲说我不愿意去北京住大房子时口无遮拦,随意贬低家乡贬低出身的林见清,又像不像平时面对父母的我们。
最后,看到老父亲写给小晓的那份信,声音一出,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自始至终,他都是喜欢小晓,希望他们两个能走到一起的吧。他给她留了一屉粘豆包,就像往年那样;他眼睛不好了,可一握到手还是知道那人不是她,却依旧叫着她的名字;他直到去世还念叨着小晓,告诉她只要不负自己就可以了,尽管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这位父亲,为了儿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用最朴实,最纯粹的爱,爱着林见清和方小晓,在遥远的遥江镇,给予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影片中有一段细节,在林见清有了儿子以后,有一次在家里,他在厨房忙碌,儿子跑过来缠着他叫嚷着电视坏了,他急忙哄着儿子去帮他修,可拿着遥控器的他却流了泪。
大抵是他也回忆起,曾经有一个晚上,自己的老父亲也如同今晚的儿子这般,笨拙又无助,可那时的自己却是冷漠又烦躁。
彼时的他莫约不曾想过,父亲会这么快离开自己,一走,就是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