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监考,有学生在涂答题卡的时候拿出了一把尺子,眼见他拿着2B自动铅笔在尺子上一阵磋磨,尺子拿开,一个标准的涂卡面积出现在了答题卡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我们这代人上初中那会儿,还没有答题卡这种东西,老师们在改卷子的时候把一堆卷子一扎,把学生信息一封,就开始闷着头批改。过了些年月,到了高中,学校开始使用答题卡,2B铅笔突然变得热门,我们把买来的中华牌2B铅笔小心翼翼地削得恰到好处,再小心翼翼地在答题卡上涂出相应的面积,过程看似有些复杂,还有一点点浪费时间。又过了些时日,市面上开始出现涂卡用的自动铅笔,里面装的是扁扁的铅芯儿,宽度恰好是涂卡框的大小,这确实让涂答题卡的过程简化了很多,也方便了很多。
涂卡史发展到了现在,市面上又出现了涂卡专用的尺子,用它画出来的就是标准、就是模范,赏心悦目还不容易出错,也受到一大批学生的青睐。
但是,这样的一把尺子用起来真的好用吗?
我相信任何一个学生拿起涂卡用的自动铅笔不借助尺子也能在答题卡上涂得很规范,那这样的一把尺子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以框比框省时省心?现实中有很多设计产品本身的价值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产品本身所能创造的价值,那这样的设计就是失败的,是不值得提倡的,比方说高级灰,很多学生认为这样的颜料只要买上几十种,就免了自己调色配色的苦恼,殊不知苦恼本身即是养料,没有养料又如何成长……
生活中这样的“尺子”还有很多,讲规范有模板,面儿上漂亮不失大体,日久天长,最终养大了我们的懒惰,封印了我们的头脑。小小习惯养成也是教育大计的一部分,教育事业里最不该有这样的一把“尺子”,我们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鸟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