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象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孙家次子孙少平以这样一副穷苦瘦弱的形象出场了。
孙少平从小就要面对贫困、忍受饥饿。初中上得很艰苦,好不容易上了高中,饥饿却依然紧紧跟随着。每天黑高粱面馍,只是不至于把他饿死罢了。因贫穷而自卑,因贫穷而懦弱,因贫穷而一度被边缘化。如果说孙少平学生时代的平穷是被动的,而高中毕业后的贫穷则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当了几年代课教师后外出打零工,手里有了钱就寄给父母、上学的妹妹,还有那个穷苦的姐姐,甚至把身上仅有的一百多元钱,送给被包工头欺负的13岁做饭女孩小翠,让她回家。无数次,他将兜里的钱财散尽,身无分文地重新去人力市场找工作。到煤矿工作前竟然连铺盖卷都送给了曾经一起打零工的工友,透出了一份自信和洒脱。
同时,孙少平有着以德报怨的胸襟。上高中时和他一样吃黑面馍处境的郝红梅与他渐渐交好,可之后因为同学的流言蜚语,郝红梅看不上孙少平了,和各方面条件优渥的班长“好上了”。但毕业时郝红梅在商店偷了几块手绢,被当场抓住,孙少平立即赶往商店,求老板不要告发,并且买下她偷的几块手绢,安慰郝红梅。跛足女同学侯玉英曾因孙少平的贫穷看不起他,并用他和郝红梅的交往来肆意散播流言。然而当她要被大水冲走的时候,是孙少平不顾自己安危,把她从死神手中救下。这个以德报怨的青年彰显着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直贫穷的孙少平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在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他到文化馆借书,书给了他知识,书给了他尊严。结识田晓霞后,他对读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晓霞共同讨论“国家大事”,从晓霞那里得到帮助,得以手不释卷。打零工的空闲看书,在煤矿工作的空闲看书,这个农村青年一直生活在书的世界里。通过读书,孙少平开始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看待自己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开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长起来。书让他的内心日益强大,让他在贫穷的生活中成了精神上的富翁。
与哥哥孙少安的不幸来自高光时刻一样,孙少平和田晓霞约定在不久的某个时间点某个地点,一个“仪式”定下终身,在他准备抵达那个地点时,田晓霞却因公牺牲了。在苦苦坚持之后,走到了某个光彩绚丽的节点上,你会误以为这就是终点了,到达目的地了,但是,生活没有终点,当然更不可能因某个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此后,在一次煤矿事故中,孙少平舍身救人,及时避免了人员的再度伤亡,自己却身受重伤惨遭毁容。既得到了表彰,又受到了惩罚的他,在养伤期间进一步成熟,他拒绝了金秀的爱情,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留在省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完成田晓霞的梦想,做一个完美的掏碳男人,照顾已故师傅的遗孀和孩子,让他们有个依靠。这个选择是真实的、也是深入心中的。
在追求的路上,孙少平逐渐走出贫穷带给他的自卑和懦弱,走向自信、自强,成为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平凡人经过奋斗,最终要回归平凡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是平凡世界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