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书的困难,可是既然开始了,总要读下去,以收获意外之喜。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这位影响着中国千秋万代的老师,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鲁国人,也是如今山东人民的骄傲了。说起孔圣人,其实他的一生一点也不精彩,孔子年轻时很穷,五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来作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背井。此后十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鲁国,过了三年就死了。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一生收了几千个学生,有几十个都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由此看来他作为中国第一位老师实至名归。他的思想保留在《论语》里,这是他的弟帮他收集的他的分散的言论,并非他所著,也正是这个原因,外人看来才会觉得孔子的哲学过于分散的原因吧。
孔子与《礼》、《诗》、《书》、《乐》、《易》、《春秋》六经的关系,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因此网上流传的关于孔子与这六经的关系看来都是人们一相情愿。以上看见,孔子既没有编著论语,又不修注六经,天天到处游说,想实现他的大业实属空谈一流。
可是孔子还是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对他的弟子细述六经,解释中国古代留下来的遗产,以述为作,对这些上世留下来的东西加上自己的解读,再传教给弟子,至使他及弟子都成为了学者和六经的专家,于是造就了中国的儒家。
正名:孔子说若治国,必先正其名,君、臣、父、子,必先形其责才能称其名,其实也就是对这些所谓的名定岗定责,有这个能力和职职责才能当得起这个称号,要不然就属于枉称了
仁、义:这里提及的义,指的是义务责任,是在社会上应该做的,而义的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真正爱人的人,才会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与全德同义。
忠、恕: 忠:已之所欲,亦施于人;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也就是仁义之方。
知命:知天命,孔子对于己所不能的事情,都会认命,这是孔子聪明之处,当他面对这个世界上一些不能解释不能处理不能抗拒的事情时,他就会学会知命,不和自己死嗑,这不就是孔子的哲学之妙吗。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志于学的学不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知识的学,是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也就是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三十岁就建立差不多了,四十岁成了知者,五十就学会接受那些不可抗拒之外的事情了,六十岁看重的是胸怀,到七十岁就随心而动了,不强迫要求自己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最伟大的老师之一,创建了以述为作的儒家学派,自己不写书不著作的,靠弟子帮他整理各处游说的言辞,就成了一代名师,这么另类的一位学者,说其伟大也不为过吧。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墨子,这家伙我是在《大秦帝国》里才注意到的一位学者,印象中就是一帮游侠,天天惩恶扬善,杀富济贫的,如今看书,也确实如此,这样看来小说里说的也就不为过了,没有失了本色。
墨子,姓墨名翟,著有《墨子》一书,五十三篇,是本人及后学的总集。
墨家的成员大多是游侠,团队的管理者叫钜子,第一任就是这个墨子,能攻善守,学者会武术,谁也挡不住,也正因此常常在战国时代游走在诸国之间,而不隶属于任何一国。
墨子对儒家是不屑的,他说,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第一就是你不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第二你坚持厚葬,劳民伤财,干点别的不好吗。第三你强调音乐,那也是一样。第二你相信命运知命,这就造成人们懒惰。且不说对与错,总之这就是和孔子对着干的一伙人。
墨子谈的是”兼爱“,就是啥都爱,不能有偏有向,天下都一样,不能有别。
墨子相信天志和明鬼,就是说天上有大帝,天下有小鬼,就是为了惩恶扬善的,不能出现任何不兼爱的情况,否则这天声和明鬼就得收拾你们。
但回头看墨子这一套理论,其实是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相信天志和明鬼,却又不允许人家孔子厚葬家伙,说人家劳民伤财,那这不是矛盾的吗。
墨子团队是集权主义,所有人都必须遵从这个兼爱主义,天下也应该只有这一义,如有反抗,那必是诛之,他是这么说的,这个墨子团队也是这么做的。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这个杨朱算是道家的开山鼻祖了吧,可是这与我印象中的道家却是大相径庭,这个杨水谈的是”为我“,”轻物重生“。
杨朱算是一隐者,所谓隐者即是在山里的隐士,不出头露面的人,他们为了保其身,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为过。按作者的说法,这些隐者是对当世失去了信心,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看起来消极的理论。
如”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天下再大的利益都比不上我一毛,我才不和你们换呢,这个世界变换无常的,不定哪天就又变回来了,我这一毛掉了,还能再长出来吗?一毛虽小,可是在我身上那就是体肤的一部分,断一臂换你个国家你换吗,在杨朱的理论里外界的这些东西都不值我一毛,我只求自全。网上有人说这是自私,但我觉得解释为自保更合适,书中也说了,杨朱算是道家的第一阶段,求的是通过”避开“以求自全,所以无可厚非。
道家哲学出发点讲”全生避害“,杨朱讲的就是”避“,老子讲的就是我了解你这万物的规律,我有了规律我自然就可以全生避害了,而到了庄子讲的就是”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从更高的角度来看生死利害,超越现实世界。
这三章看起来也够难的,文字中夹着大量的文言文,理解也十分困难,好歹今天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虽然细枝末节还是有些不能理解,可是大体的意思能了解了,中国文字如此复杂,哲学更是精深的难以把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