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识,甚至就连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但作为大人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游戏”这个活动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本关于游戏的书,它名字叫《游戏力》,它向我们介绍了游戏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且教大家如何通过游戏和孩子沟通,建立起亲子之间的亲密联结,从而激发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这本书被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书籍和作者简介)
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 科恩是一名心理学博士,毕业于拥有美国第一心理学专业的杜克大学,同时他还是一位拥有心理医生执照的资深儿童心理医生,长期为父母、教师和一些早教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游戏力》作为他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而且很快被翻译成十四种语言,畅销全球。2011年这本书被引入中国,长期占据当当亲子图书榜前三名,销量超过五百成册。
这本书共分为14个章节,大部分为劳伦斯. 科恩博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案例。通过这几十个案例,作者专业的分析了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及如何通过游戏与孩子沟通,建立亲子联结。在这本书中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大家可以轻松的阅读。由于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所以在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
(大纲结构)
那么《游戏力》主要的内容有哪些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一、游戏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游戏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成为会玩的父母
一、游戏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意义
1、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途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玩中学,学中玩,那么孩子是怎样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呢,我们来看看:
【案例】这是一个适合6-12个月孩子玩的音乐游戏,名字叫“沙沙沙”。在案例里有一个10个月多的小朋友长的非常可爱,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有一天他看到大人从篮子中取出一个沙槌后,他也取了一个沙槌,在取的过程中他发现:咦,这个沙槌在摇动后会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好奇怪哦,然后他一直看着大人手中的沙棰,于是大人拿着沙槌开始有节奏的进行摇晃,“沙沙、沙沙、沙沙”,听到这个节奏,孩子表现得非常兴奋,再也按耐不住模仿着开始摇晃,发现自己也能让沙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感到非常地开心。虽然这次的游戏孩子不一定能演奏出节奏,但他已经对节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0个月的孩子学习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接触的人、环境不断增多,这个时候,他将开启人际交往的学习过程。
2、游戏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孩子长大了,不再满足于家庭这个生活环境,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花园、草地、游乐设施,而到了外面的世界,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人交往,怎样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呢,他们往往是在游戏中进行试探和学习。
【案例】比如说玩超市买东西的游戏,孩子们分别需要选择自己职业,服务员、收银员、顾客,在游戏中,孩子慢慢明白服务员该做些什么,怎样和顾客打交道;收银员的工作是什么,如何处理与顾客的关系;而顾客则知道如何买东西,如何处理与服务员、收银员的关系。
通过游戏,人际交往中所需要的知识,可以从游戏中轻松获得。
3、游戏是治愈孩子心理创伤的灵药。有些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会变得无理取闹,或者从学校回来变得不开心,或者不愿意去学校,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也许是老师的批评,也许是孩子之间的嘲笑,也许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矛盾。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可是对孩子来说,那就是一种情感的创伤。怎样从这些情感创伤中走出来呢?也非常简单,痛痛快快地玩一次游戏。
【案例】比如说有一天,我家孩子在幼儿园回家的路上,一脸的不高兴,回到家后,她就跟我玩老师上课的游戏,她当老师,我当学生,当她发现我这个学生没坐好时,狠狠的批评了一顿。游戏结束后,我发现她又变回了原来活泼开朗的样子,看来是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了。
我们了解了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意义,那么游戏和游戏力有什么关系呢?
(二)什么是游戏力
游戏力是以父母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方式,或者是更感性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它可以在做家务、运动、做功课、看电视,以及建立规则当中进行。
【互动】大家听了,是不是觉得还是没弄明白呢,那么我想通过两个场景来说明一下:
场景A:小明的爸爸带着小明到游乐场玩,小明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蹦蹦床。
场景B:小明的爸爸和小明在篮球场一起打篮球。
在这两个场景中,大家觉得哪一个活动里有游戏力呢?如果认为是场景A的,请回复A,如果认为是场景B的,请回复B。
看来有部分书友对游戏力还是有所了解的。场景B里含有游戏力,因为场景A里,小明的爸爸并没有参与到游戏中,而场景B中,小明的爸爸与小明一起参与了活动。也就是说,游戏力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通过游戏来进行的互动,它是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的。
(三)游戏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游戏力,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1、建立亲子之间的联结。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1)什么是联结?
联结是一种状态,它容易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经历不同形式的联结。
简单的说联结是孩子与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的一种互动。
【案例】比如说在婴儿时期,妈妈与孩子的深深凝视,爱意在目光中流淌,这就是妈妈与孩子的联结。孩子长大后,妈妈与孩子一起看电视、聊天,这也是一种联结,只是联结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渐渐变得随意,在平常的生活很难意识得到。
(2)联结具有循环性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联结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联结具有循环性。
【案例】就好象我们是胎儿时,与母亲是直接联结的,出生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母亲的联结发生了断裂,而重新建立联结的方式是母亲给予的温暖、抚摸和食物。所以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在经历联结--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循环历程。
在联结--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循环历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修复联结断裂这个环节,如果联结断裂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会在亲子之间发生冲突,产生距离,严重的会产生孤独感、容易退缩并自我封闭,甚至会对外界产生愤怒和仇恨。
(3)如何建立联结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建立好联结呢?就是需要我们熟练的运用孩子的游戏语言和游戏的技巧:
通过游戏进行联结。也就是在游戏的环境中与孩子建立联结,在游戏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自然,也比较容易接受联结。
随时随地进行联结。也就是当孩子发信号需要联结时,我们要马上做出反应,及时与孩子进行联结,而不用等待专门的游戏时间。
努力坚持进行联结。有些时候,孩子会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反感,这时大人就要做到坚持联结,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由孩子决定联结的方式。
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当我们与孩子进行联结时,不能只关注表面,也就是日常的接触、照顾,而是要关注孩子是否在内心愿意与我们进行联结。
【案例】
劳伦斯. 科恩博士在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位母亲在上过关联课后,与孩子的游戏过程:
母亲:我们需要联结,你想要怎样的联结?
孩子回答:什么意思?(这句话里含有拒绝的意思)
母亲:你看,我们两个好象没有联结。你想要撒野,我想要休息,你想要我的注意,我想要做晚餐,你想要看电视,但是我想跟你一起。(母亲的坚持)
孩子回答:所以我们该怎么办?(联结开始启动了)
母亲:我们可以相互抱抱,也可以玩个游戏,或者玩下角力……(坚持)
孩子:我可以在你的床上跳吗?(孩子选择了游戏)
母亲:好呀,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游戏。(母亲对孩子的信号马上做出了反应)
孩子:好!那我在床上跳,你要来抓我。(孩子从内心接受了母亲的联结)
(3)重建联结
当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发生断裂时,我们该怎样重新建立联结呢?
①蓄满我的杯子
蓄满我的杯子,也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依俯感。
是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象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在这个比喻中,父母或者其他照料的人成为蓄水池,而孩子们成为了探险家,每次孩子们将杯子里的水装满后,从蓄水池出发,四处探险,寻找朋友,学习知识,当杯子里的水少了,或者空了,他们会回到蓄水池休息。当孩子杯子满的状态,就表示他们具有足够安全的依俯感,当杯子空时,表示他们缺乏安全的依俯感。
②如何辨别孩子的需求
我们怎样判断孩子的杯子是满还是空呢?那就需要我们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了。
蓄满我的杯子
当孩子有足够的安全依俯感时,他的杯子是蓄满水的,这个时候他可以自己独处,可以安慰自己,可以解决自己情绪上的问题,可以与同伴友好相处,能够集中注意力,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有积极的看法。
空杯子
那么空杯子,孩子又会怎样呢,他们会焦虑、黏人,没有信心尝试新的事物,会退缩并且自我封闭。
现在大家对杯子理论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尝试对下面的行为做个判断:
【案例】
小明今年3岁,是个刚进入幼儿园的新生,白天在班上表现都很好,但是到下午放学时,看到妈妈就开始号啕大哭。
那么小明是属于杯子满的孩子,还是杯子空的孩子呢,如果认为属于杯子满的,请回复1,反之,请回复2。
我要恭喜答1的书友,因为小明在白天能很好的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和老师在一起时,他将不好的感受都暂时储存起来,当妈妈这个亲人出现时,他就将不好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要求妈妈的安慰,给自己的杯子续上水。这种表现说明了孩子具有不错的安全依俯感,能够自我处理情绪。
有盖子的杯子和漏杯子
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杯子满和空杯子之外,还有第三种情况,有盖子的杯子和漏杯子。什么是有盖子的杯子呢,也就是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杯子要加水了,可是他找不到加水的蓄水池,由于害怕会没有水,他就会把杯子盖上。这时候的孩子会失去信心、会拒绝他人的帮助,会表现出急躁、行为乖张; 而漏杯子是永远装不满水,这时候的孩子会要求更多爱和关怀,却又往往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帮助。
【案例】
最近“930万打赏女主播”这个关键词登上微博和百度热搜,说的是某公司的会计王某因为虚荣心,一年内侵吞公款930万元,主要用于打赏直播平台的女主播。大家想想,他属于什么杯子,是不是漏杯子,在现实生活中,他想获得大家的关注,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得到关注,这时候他发现在直播平台打赏女主播会有很多人关注,并且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于是想方设法的保持这种感觉,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一直自信力满格,但是自信就象三月的天,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就算是再自信的孩子,也会有感到沮丧、挫败,甚至是自我怀疑的时候。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去克服和战胜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那些负面情绪,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和自信。
(1)既要呵护,也要挑战。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让他们知道,不管怎样,自己都被深深地爱着,而另一面,需要大人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接受挑战,只有让孩子一边得到关爱和尊重,一边经历挑战,他们才会有准备的面对世界。
【案例】比如,和孩子玩下棋,在下棋之前,作为大人我们的首先要意识到,大人和小孩比赛,对孩子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要确定孩子下棋的目的,是享受下棋的乐趣,还是想提高他的棋艺;在下棋时,我们让孩子从赢开始,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些暗示信息,如有“好无聊哦”,“你有让着我吗”等等话语,表示可以逐步提高难度了。通过一段时间的比赛,孩子将逐步学会平衡输赢感受,但如果孩子每次输了会非常生气,或者赢了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那么就需要注意帮助他们学会处理比赛胜负的情绪。
(2) 倾听,减少批评。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的挫折,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大人需要做的是倾听,让孩子将失败感释放出来,并且保持对孩子的信心,使他们忽略批评的声音,继续学习、前行。
【案例】比如,当孩子说:我对跳舞没兴趣了。作为家长,就要首先了解,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还是真的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因为孩子不会主动说:我喜欢舞蹈,但我觉得压腿很痛,自己跳不好,或者其它同学总是嘲笑我,我需要帮助。
(3)重建失去的自信。当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比如经历过车祸、地震或者是家庭暴力,失去自信力时,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通过游戏,帮助他们把受到的困扰、伤害表演出来,从而释放无力感,引导他们恢复自信。
【案例】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沙盘游戏,就是让孩子在虚拟的空间将自己所受到的困扰演示出来,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并宣泄负性情绪、释放被压抑的能量,而大人做为引导者,注意观察,帮助孩子从沙盘所建构的故事情境中学习与人相处,重构认知。
3、让孩子和我们更亲密
接下来,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谁是你最亲密的人呢?请大家在评论区回复一下。
我看到大家回复的,有闺蜜、老公、父母、孩子等等,但是我们想想,孩子最想亲近的人是谁呢,是不是父母啊,那么我们作为父母,怎样做才能和孩子亲密无间呢?
(1)做孩子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意味着当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要热情而友好的说“好呀”,而不是一连串的“不行、不行、不行”,只有当我们能加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会与我们更亲密。
【案例】比如说我们每天下班回到家,感觉很累了,这时孩子跑过来问:“我们一起玩好吗?”,大多数人会说:“不行、不行,我太累了”。你做饭时,有时孩子也会跑过来说:“我们一起玩过家家吧”,大多数人也会回答:“不行、不行,我正忙着做饭呢。”长期的拒绝,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也会让孩子和大人之间产生距离,其实我们换个方式来回应孩子,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比如说:“好呀、好呀,等我休息十分钟,可以吗?”这个结果会让孩子快乐的等待,而大人经过休息,也有了精力和孩子玩耍,同时会拉近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距离。
(2)为孩子预留游戏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大人为孩子预留出固定的一对一的游戏时间,在这时间内,不接受任何的打扰,只专注的与孩子游戏,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态度,更愿意与你亲近,而事实上,与孩子游戏的时间也仅仅需要10~15分钟而已。
【案例】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每天晚上的饭后10~15分钟的游戏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做孩子想做的事情,一起玩游戏,一起讨论孩子喜欢的话题等等,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更体贴的关注,父母愿意和他们建立联结。
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而通过游戏力,我们能与孩子更好的联结一起,从而让孩子变得更自信,让我们与孩子之间变得更亲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游戏力在我们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的。
二、游戏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让孩子的游戏充满笑声。
1、放下自己的尊严。如果大家注意观察,会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喜欢那些夸张的、显得愚蠢的样子,因为,对孩子来说,在很多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有些笨,所以他们希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为了能和孩子们玩到一起,做为大人的我们,需要摆脱在工作时的一本正经的样子,假装傻瓜,或者让自己看起来很蠢的样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球,更容易地接近孩子,让孩子发出开怀的笑声。
【案例】比如说和孩子玩袜子游戏,看谁能保护好自己的袜子,不被别人脱掉袜子,在玩游戏时,大人可以显得笨拙一点,让孩子抢到袜子,或者夸张地说“哇,你抢到我的袜子了”,这样做你将会获得孩子咯咯咯的笑声。
2、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在生活中,孩子们会遇到一些挫折,让他们产生了一些恐惧、紧张和窘迫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假装是那个害怕人,或者用滑稽的方式善意的模仿孩子,都会引起孩子发出笑声,使他们的情绪得以释放,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要恶意的模仿,否则会变成嘲笑,伤害别人。
【案例】比如孩子玩打针游戏,孩子学着护士给她打针的样子,温柔地说:“不能动啊,要开始打针啦”!这个时候大人还装作害怕的样子说: “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我害怕,”。大人越说害怕,孩子就会把大人的手抓得紧紧的,说:“勇敢一点哦,打针一点儿都不疼,一下下就打好啦!”这时大人要夸张的“哇哇”哭着说: :“打针好疼呀!我不要打针啦”。“别哭啦,别哭了,马上就打完啦”!通过游戏,释放了孩子对打针这件事的恐惧。
(二)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案例】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在遂宁某公交车上,一名7岁男童在公交车上玩闹,踢到了一名乘车男子,男子顿时暴起,竟把男童一把抓起摔到地面,随后对男童头部连踩3脚,男童当场瘫软。后来,遂宁市经开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因郭某恒踢了郭某天(两人素不相识)三下,被郭某天殴打。公安机关依法对郭某天治安拘留15日并处罚款。
这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的说“成年人了,难道不会控制一下自己吗?”有的说“这就是一个熊孩子得到的后果”。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在任何场合都能自觉地控制行为,遵守规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在游戏力中,我们怎样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呢?
在《游戏力》这本书中,劳伦斯. 科恩博士给我们指出:人类的孩子之所以摔跤和打闹,有时是为考验自己的体能,有时纯粹是为了寻开心,有时却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简单的说,那就是和孩子一起玩打闹游戏。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打闹游戏与孩子的打架、攻击行为是有所区别的,打闹游戏是经过设计的,并且需要有大人进行专门指导,以达到使孩子的恐惧、犹豫、冲动、愤怒等情绪得到释放的目的。为了保证打闹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规则。
1、保证安全,确保联结。在游戏时,我们设定基本规则,如不能打、不能踢、不能咬、不能搥,不能卡脖子,以确保没人会受伤,但可以推拉,因为推拉这种行为有助于建立联结和培养力量。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才能保证游戏的进行。
2、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难度。由于每个孩子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因此在制定规则时,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相当的难度和阻力,使他们既能体会游戏的乐趣,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
3、仔细观察,当发现有人受伤或不愉快时,立即停止。在游戏中,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两个信号,一个是咯咯的开心笑声,另一种是用尽全力的对抗,这两种情况时隐时现时,说明孩子在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如果孩子出现愤怒的表情,或是有受伤的情况,就要立即停止游戏,哪怕孩子好像还想继续玩。
4、一般情况下,让孩子赢得游戏。打闹游戏的最佳结果是让孩子获得胜利,除非孩子要求大人动真格的,让孩子赢得游戏,可以使孩子体会到,只有通过拼博,才能获得成功。
5、不可以强制呵痒。在游戏中,不允许违反孩子的意志进行游戏,而对孩子进行呵痒,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让孩子感到无力控制局面,虽然表面上看,他们很快乐,但实际上不然。
6、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别和孩子较真。在和孩子玩打闹游戏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发大人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所遭遇的创伤,这时,大人的就要控制好自己情绪,暂停游戏做个中场休息,或者用幽默的方式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让女孩男孩获得平等的机会
大家有没有发现,玩打闹游戏的孩子大多数是男孩子,而女孩们多数玩的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原来在我们的社会中,长久以来存在着女孩和男孩不同的教育理论,他们希望男孩们自信、有能力、有担当,而对女孩,则希望美丽、温柔、善解人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孩子的发展是好是坏呢?科恩博士在《游戏力》这本书中指出:
我们的社会所预设的程序,把男孩变得孤寂,而把女孩变得无力。男孩就应该为了竞争和胜利而牺牲联结和情感,而女孩就应该为了不伤害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成就。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女孩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呢?那就是努力给男孩更多关怀,给女孩给多力量,让所有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关爱,从而帮助他们得到强壮的翅膀,最终可以展翅高飞。
1、让女孩更勇敢,让男孩更温暖。也就是说在游戏过程,作为大人的我们,对于女孩我们可以鼓励她们去积极冒险,大声说话,加强体能,坚持己见,让她们更自信更勇敢; 对男孩子我们则尽可能的与他们发生身体上接触和情感上的联结,教他们学会感受和表达。
【案例】比如在玩打战游戏时,我们假装成中弹受伤的人,并表现出痛苦的样子,这样会让男孩们感受到胜利的同时,也体会了痛苦。比如说在和女孩子玩芭比娃娃的游戏, 我们可以稍微改变,让洋娃娃们不是温柔、听话的样子,而是让洋娃娃勇敢地站出来:别管我,我就是喜欢去骑马,我要去冒险。
2、男孩女孩一起游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让男孩和女孩一起玩,这种混合性别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开始认识性别,同时学习如何更有创意。
【案例】比如说拿着芭比娃娃的女孩,与拿着变形金刚的男孩,怎样能玩一个游戏呢?这时大人可以坐下来一起创造新的玩法--去太空的游戏,或者提供一些手工材料进行手工创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运用游戏力,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联结,让孩子释放不好的情绪,让孩子学会了自我控制,让女孩男孩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互动】接下来,我想做调查,在下面的两对父母中,假如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哪一对父母呢?
A父母,经常会带孩子去公园、户外去玩,玩的时候顺便带孩子认识一些植物、小昆虫啊之类的小知识。
B父母,对孩子关心体贴,在公园坐草地都怕弄脏的衣服,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识字。
如果喜欢A父母的,请回复A,如果喜欢B父母的,请回复B。
看来大多数人喜欢A父母,原来大家和孩子一样,都喜欢会玩的父母。那么会玩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三、成为会玩的父母
(一)加入孩子的游戏。
1、如何与孩子一起游戏
我们怎么样与孩子一起游戏呢?劳伦斯. 科恩博士给了我们3个建议:
(1)大人必须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真玩起来。
(2)大人在心态上要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3)加入一些以前我们压根就不认可的游戏。
也就是说,我们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和孩子的游戏中,无论孩子要求玩什么,我们都要充满热情的加入。
【案例】比如说孩子要求玩“枕头大战”,大人就不要因为怕把房间搞乱,而存在抵触心理。
2、必要时,在游戏中主导孩子。
由于孩子的年龄还小,对事物的看法和掌握能力较弱,有时候会陷入无力感和孤寂感的困境,令游戏难以进行,但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走出困境呢?
(1)提供适度的挑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帮助孩子去尝试他们从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是有时为了保证安全,大人最好也加入进来,给孩子们提供精神支柱。
【案例】比如说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时,妈妈怎么回答好呢?最差的回答是“这个字你都不认识啊”。这样的回答打击了孩子的求知欲;最好的回答是“哎呀! 我也不知识啊,我一起去查字典吧。”然后,孩子和妈妈一起高高兴兴的去查字典了,多次以后,孩子学会了自己查字典,也养成了查阅资料查字典的习惯。这样的回答不仅让孩子接受了挑战,也享受到了挑战之后的成就感。
(2)引入重要的主题。孩子们的游戏大多数都会有一定的主题,但是有些游戏的主题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比如黄色笑话、暴力,或者有关男女之情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大人的适度介入,帮助孩子改变游戏的主题。
【案例】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凶猛的恐龙游戏,游戏中的恐龙相互攻击,那么大人可以扮演一只受伤的恐龙,请求孩子给予帮助,孩子拒绝了,至少大人在游戏中加入了同情和依赖的主题,而不再是只有攻击性的主题。
(3)把事情变得有趣。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孩子们觉得很无趣,比如说早上要起床上学,要整理家务,要打扫卫生等等,这时,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游戏,把事情变得有趣。
【 互动】这是两个孩子学滑雪的案例,我想请大家分析一下,哪个场景会让孩子觉得滑雪是件有趣的事情。
场景A:一个孩子刚开始学,总是摔跤,心情很不好,爸爸在一旁安慰:学滑雪哪有不摔跤的?我们多练习几次就好了,摔一下没关系的。
场景B:一个孩子学滑雪时,爸爸总是跟在她的身后,每次孩子摔倒,爸爸也都跟着摔倒,并且是很夸张的躺在雪地上四脚朝天,然后,他会先帮孩子站起来,孩子站起来后,再伸手去把爸爸“拉起来”。
如果认为场景A有趣的请回复A,场景B有趣的请回复B。
恭喜回复B的书友,因为场景B中的孩子在爸爸的游戏中,觉得滑雪是件好玩的事,总是乐得咯咯咯的笑。
3、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会为孩子“坏”情绪而苦恼,我们所说的“坏”情绪包括发脾气、恐惧、焦虑、无理取闹、哭泣等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情绪呢?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和父母的联结不够,沟通不好。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消除“坏”情绪呢?一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者附近)认真倾听,二是等孩子情绪平静之后,我们要告诉他,要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当然,如果是孩子合理的要求,条件也允许,就尽可能地满足他,但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那么,请坚持我们的反对态度。
【案例】比如在《妈妈是超人3》中霍思燕帮助嗯哼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嗯哼玩玩具时把脚扎破了,大哭。霍思燕第一时间查看伤口,发现没有大碍,就立刻拥抱孩子,明确表示:“我知道你很痛!”接下来,她又告诉嗯哼,不能因为生气就乱扔玩具,因为这样有可能再次伤到自己,也会伤到妈妈。最后,她也不小心地踩了一下玩具,然后表示:“真的很疼,我太了解你的感受了。”嗯哼的状态马上有了转变,因为情绪得到了安抚,他立刻很懂事地说:“那你把它收起来吧。”
(二)找到孩子的频道
只有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和需求,我们才能更容易的进入孩子的游戏,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1、关注孩子的需求。也就是无论在生活还是游戏中,通过孩子的言行了解他们是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是太饿太累了?
【案例】比如说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了,我们这个时候是不是要了解一下为什么,是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相处不好,还是受到老师的批评,还是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等等,找到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
2、找准孩子言行的“翻译机”。“翻译机”这一概念,是劳伦斯. 科恩博士从科幻小说中获得的灵感,也就是将各种语言转化为我们母语的仪器。尤其是对孩子的一些令人生气的话和找麻烦的行为,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翻译机进行转化。
【案例】比如说孩子回到家说“这个作业真是蠢透了”。我们可以翻译为“我觉得很糟糕,因为我还不会做加法作业,你可以帮我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明智的回答“我很愿意帮助你”。
3、父亲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长期以来,母亲作为家庭养育的首要角色,而父亲在传统意义上,被训练成了男人,而不是父亲,他们常常在养育孩子上会感有心而无力。但是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不会把重心放在细枝末节上,而是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成长,让孩子的意志品质以及面对困难的能力得到锻炼。
【案例】比如说婴儿期的孩子哭闹时,爸爸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孩子交回给妈妈。比如爸爸可以带孩子玩“角斗”游戏、打篮球、摔跤、拳击等等体力方面的游戏,会让孩子感觉更快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父母该怎样和孩子一起游戏。
(三)成为会玩的父母
1、坚持联结。有人说,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那么作为父母我们怎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呢?有一种孩子最喜欢,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进行好玩、有趣的游戏方式。
【案例】我们来看看和3岁多的孩子坚持联结的效果:3岁的小雨拿着块饼干和妈妈一起上幼儿园,一不小心把饼干掰断了。一看饼干断了,小雨小朋友开始哇哇大哭。妈妈着急送她上幼儿园,还要上班。见孩子哭起来了,妈妈说:“嘘,小声点,饼干说话了。”小雨听了立马就不哭了,饼干说:“呜呜呜,我的身子断了。”小雨听了哭的更厉害了。妈妈接着说:“嘘,饼干又说了,你赶快把剩下也吃下去吧,这样我的身子和胳膊就会在一起了。”孩子把剩下的半个饼干吃下去,就不哭了。
2、建立规则。当孩子做出一些不听话、不遵守规则、很淘气的事时,一般情况下,大人们会怎么对待他们呢?是不是进行惩罚,或者是放任不管。然而,劳伦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这本书中指出:惩罚和放任,都将把孩子推入孤寂与无力的困境。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界限和规则的意识。
【案例】比如说,有个孩子名叫小明,今天的晚饭有小明最喜欢吃的油焖大虾,而小明又想看动画片,妈妈叫了好几次,小明舍不得电视,最后一次妈妈来到小明的身边,暂停动画片,严肃地说“宝贝,我要对你说一件重要的事。”看到小明认真的样子,妈妈继续说:“现在就来吃饭,要不油焖大虾就被吃光了哟。”可是小明还是决定把动画片看完。结果等他吃饭时,油焖大虾没有了,小明很不高兴。妈妈这时就说了:“我还以为你今天不想吃油焖大虾呢,要不,改天我们再做,一做好我就马上叫你,你可要马上就来哦。”在这里面,小明的妈妈没有威胁,也没有烦燥,在平和的环境中,让小明知道了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3、解决手足之争。随着“二宝”的家庭越来越多,大家发现多数人有同样的烦恼,那就是家里几乎没有完全不打架的兄弟姐妹,而且对待打架的兄弟姐妹,大多数的父母通常都在犯一个错,就是想“一碗水端平”。事实上,做到绝对地一碗水端平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作为父母该怎样处理手足之间的争端呢?我们需要做的是退后一步,尽可能地把解决问题的“球”又抛回给孩子自己,引导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协商谈判。但如果两个孩子真的大打出手了或是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就需要大人的介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游戏帮两个孩子化解僵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是在化解僵局,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
【案例】比如,在两个孩子争抢玩具时,你可以“唯恐天下不乱”地加入战局,把玩具抢过来(表现得夸张一点),笑着说,该轮到我玩了。两个孩子刚开始可能会突然愣住,但很快他们就会化敌为友,结成同盟直接向你发起进攻了。
4、为自己充电。
最近和一些宝妈宝爸们聊天,总是听他们说,现在的孩子好难管啊,既有古灵精怪的可爱,又顽皮淘气的恼人,特别是当你需要安静休息的时候,这些小家伙就跑出来磨人,我们该怎么办呀?
劳伦斯.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也给我们支招了:
(1)当我们被无聊、失败、厌烦、愤怒、焦虑、疲惫等,这些情绪支配时,我们需要找个倾听者,坐下来聊聊天,分享彼此的感受,释放情绪。
(2)与其他父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找到正确教育孩子的指南针和方向标。
(3)和孩子成为最佳的游戏伙伴。孩子主动来找父母游戏,是因为他们想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当父母放下压力、放下“坏”情绪,一起游戏,尤其是当孩子在怀里咯咯咯笑时,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
游戏力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了亲密联结,让我们成为了会玩的父母,让孩子的获得自信和安全感,让出孩子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这些是游戏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但我们能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吗?今天课后,当大家回到家中,如果有孩子的父母,请和孩子预设一个5~10分钟游戏时间,在游戏时间内,和孩子一起玩个小游戏,游戏结束后看看孩子是否更喜欢与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