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到一条微博,说有医生用桂枝,认为其温阳之性太强,不敢用。
小编惊奇,现在的医生连用桂枝都如此谨慎了吗!!!?求问医生在开处方时脑内的小人打了多少次架?
而对于本身就带有毒性的药材,医生们是不是更加小心又小心了。
其中毒性药材半夏,是一味医生们常用的中药,也是医生们特别谨慎使用的一味药材,认为其毒性强,都用经过多次漂洗、炮制后的半夏,如姜半夏、清半夏等,生半夏少有人用。
半夏,有毒性,生品戟人喉咙,像一排针在刺喉咙一样,那刺激感,小真真至今记忆犹新。
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对于一些湿痰咳嗽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近代以来,大家对于药物的毒性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用量和炮制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于半夏的使用也越来越谨慎。
半夏虽然有毒,但是在经过炮制后,毒性大减,我们是否可以辩证的看待半夏的毒性问题呢。
有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听到有毒就恐慌。
01半夏的确有毒
半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中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最早关于半夏的毒性,有明确说法的,在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提到“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自这之后,医书记述半夏也多提到他的毒性问题。
古人对于半夏的毒性问题是广泛认可的。在使用时,多须经过处理后再使用。汉代张仲景用半夏,用沸水洗多次,至无滑腻感,来减弱半夏的毒性。
▲ 生半夏
后漫长历史中,出现了多种炮制方法来减弱毒性。现在主要保留了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等的炮制方法,用白矾水或石灰水等浸泡后,漂洗得到。
▲ 法半夏
半夏产生刺激作用的成分主要是草酸钙针晶。他既不溶于水中,也不溶于有机溶剂中,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溶。
可见古人用碱性的石灰水等浸泡、漂洗是有一定依据的。
古代炮制方法没有这么成熟的时候,医生们用配伍和控制用量来减弱半夏的毒性。
以生姜与半夏配伍后可以减弱半夏的毒性,也使其更加适用于病证。比如小半夏汤中,用生姜和半夏两味药治疗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等。
可见,古人一直对半夏的毒性问题都比较重视。但并没有因为他的毒性问题影响中医的用药,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运用生半夏的方剂。
02 毒半夏能用吗?
现在大家一听说,某某有毒,就视若猛虎,一概不用。
“是药三分毒”,广义上来说药物本身就带有一些毒性,用药偏颇就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想要避免毒性问题,重要的还是掌握药性,灵活运用,而不是不用。
现在药典虽然收录了生半夏这种规格,现在很少有人使用。古人的炮制方法没有那么成熟时,对于生半夏的运用却比我们多了不少呢。
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
用生半夏“不叹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意思是直接用沸水洗至不滑手后入药,如半夏泻心汤。
夺命散出自《医宗金鉴》
方中用巴豆,白芷,半夏,葶苈,生南星四味药。治疗脏腑闭证,谓风邪中脏腑之闭证也。腹满闭,谓腹满二便闭也。兼以神昏口噤不开,结痰喉间不下。
这里的半夏治重症,使其吐下,用生半夏化痰。
桂麝散出自《药蔹启秘》
用麻黄、细辛、肉桂、猪牙皂、生半夏、丁香、制天南星、麝香、冰片,温化痰湿,消肿止痛。主治一切阴疽,流注。
大半夏汤《本草纲目》记载用于治疗呕吐反胃
方用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一百二十遍。煮取三升半,煮温服一升,日再服。
古人用生半夏的不少,并不因其毒性而畏惧。生半夏在用法上和炮制的半夏有些许不同。
半夏炮制品的毒性相对减弱,药效有些不同。如清半夏作用偏于化痰。
▲ 清半夏
03生半夏的使用
生半夏的确是可用的。
一般将生半夏包煎,同其他药材同煎一小时后,毒性便大减,运用过程中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另我们也可学学张仲景
用沸水反复焯洗7次左右,洗去粘液,再入煎剂同煮即可。
担心洗不好的,可在方中配伍生姜来减低毒性。
(灵猫法师亲自实验,直接煎煮的生半夏,其汤液和半夏表层是没有什么毒性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生半夏的煎剂,没有明显的致呕作用,止呕作用相较清半夏等炮制品较强。
如何能因为他的毒性而不用呢?
陈修园亦言:
“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
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
古人特别强调半夏的毒性。因为当时多生用,炮制减毒效果也不太好,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和配伍。
现半夏的炮制方法基本成熟,毒性降低。即使是炮制品依然需要辩证配伍运用,用法不当还是会带来伤害。
半夏有毒不可怕,听到毒性就恐慌才可怕。正确认识他的毒性,更好的运用。
毒既可害人,亦可救人,关键在于用法。中医本就是用“毒”药的人,不加辩证,不认药性,便恐慌其“毒性”,实为不可取之举。
更多中医药科普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草真源】(shouyizhenyuan)
审核 | 姚sir 灵猫法师 老王 常山子
编辑 | 甘草赛过甜菊叶
图片| 网络(侵删)
转载及合作请联系【本草真源】后台
具体用药一定请谨遵医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