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变化不断,挑战不止。
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每个人都需要拥有抗打击的能力,学会正确地识别和应对逆境,培养并提升个人复原力和韧性,而逆商(AQ)水平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
听樊登老师讲《逆商》学习了逆商的三大支柱,颇为受益,分享一下
樊登老师说:逆商,不仅是一种能够度量抗压能力的测量工具,还是一套可学习、可运用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帮助你从逆境中突围、振作和学习。
本书作者保罗·史托兹 (Paul Stoltz)详尽地介绍了逆商的三大理论支柱,告诉我们如何应对逆境、如何重塑生活,从而超越自我、掌控生活。
支柱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要我们首先改变自己的认知,不是要改变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改变我们对这个事的看法,只有改变了认知才能够改变压力状况。
我的学生中有非常多这样的例子。同样是考试,有的孩子明明成绩很好,总不满意,偶尔因为发挥不好,就唉声叹气,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孩子不管成绩好与不好都笑容灿烂,成绩差时会说:“没关系,这次给我敲警钟呢!最近有点小浮躁,告诉我该努力一些,该认真一些!看下次吧!”
在这里作者提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就是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就是生活不断地打击你,导致你认为这事你完全没有办法,并不是真的没有办法,而是生活持续的打击使得你觉得这个事没有办法。
习得性无助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这种弱势的心理状态会削弱人们的各方面的动力和创造力,批量造成扎营者和放弃者(面对困难徘徊不前的人和退缩的人)。
提高逆商,就要摆脱习得性无助。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看他如何看待逆境的影响。认为逆境影响久远的人,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认为逆境是暂时的人,能够想办法走出逆境。
老师和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遇到困境的时候,内在化和永久化归因。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差,就说“这孩子太笨”“这孩子根本不是学习的材料”“这个家族就没学习好的”……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永远走不出学习的困境。
在孩子遇到困境时,和孩子一起找原因,给他一种意识,困难是暂时的,我们可以想办法克服。比如同样是考试成绩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原因:审题不清,提高审题能力;知识掌握不牢固,踏实复习;有知识盲点,一起学习走出盲区……让孩子看到希望,愿意努力走出逆境。
支柱二:健康新论
健康新论,就是身心关系。
在笛卡尔之前,很多人认为身心是互相独立的实体,整个肉体就是扛着大脑走的一个奴隶。
笛卡尔他们开始思考,觉得思维跟身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身心关系成为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就是健康的新论。
在这里有一个实验,他们给好多老鼠身上放了癌细胞。给它们注射癌细胞以后,给这两组老鼠分别进行训练。有一组老鼠有掌控感,就是说它只要摁一个东西,就会出吃的,有一组老鼠没有掌控感,就周围的东西发生都跟它没有任何关系。之后观察这两组老鼠的命运,发现没有掌控感的老鼠死得很快,就是癌症很快就发作,而那些有掌控感的老鼠,虽然身上有着癌细胞,大量的没有得癌症。
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用软弱来应对逆境的时候会导致抑郁,甚至会导致身体的变化,可能会产生癌症。
我们遇到困境如果隐忍,觉得没办法、很生气、很愤怒,认为只能这样,用这种方式来应对逆境的时候,身体都会变坏。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担事”,只要有事就发烧、咳嗽,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这都是逆商低的表现。
我们用健康的心理对待逆境,不畏惧,不屈服,不恼怒,身体也会得到保护。
思维方式不但决定做事风格,还能影响身心健康。
支柱三:脑科学
作者一度十分纠结“21天养成一个习惯”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他见过不少专家持这种观点,在他试图更进一步了解该理论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复与解释。于是他联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神经生理学科的负责人马克•努维尔博士。
追问他:“养成习惯需要多长时间?”
这位负责人却反问他:“你学了多久才知道不要去碰热炉子?”
“大概一秒钟。”
“其实,是100毫秒。”
负责人解释道:碰到热炉子的时候,大脑内会发出响亮的警报,立刻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手放在了哪里。
那声响亮的警报,能让人理解产生于基底神经节,即一个潜意识、无意识区的潜意识思维模式,并将之传递到大脑的意识区,即大脑皮层。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不改变,是因为之前没意识,大脑皮层根本不动,全都是基底神经节在做事。随意批评小孩、跟老公吵架、在单位里边跟人计较……习惯使然。
要改变,要提高逆商,就要提醒自己:要改变就能改变。要改变坏习惯,就必须从大脑的意识区域开始,开辟出新的神经通路,在瞬间达成新的认知,塑造新的习惯。
我们做某件事做得越多,这件事就越发变成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这个习惯会立即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强化。
下意识地养成习惯,比有意识地培养习惯要容易,改变是可以瞬间实现的。
逆商的三大支柱你知道了吗?逆商的原理部分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