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喜于孩子的变化
宁宝入园三个月,从最先表现特优的模范宝宝到中秋节过后开始的入园分离焦虑,再到万圣节开始的肺炎三周,其中波折连连,起伏跌宕。每天早晨送园就像一场生离死别,但奇怪的是只要大人一走,她照样玩的很好,只是中午偶尔想妈妈到泪水涟涟,只是不太会分享,只是有点娇气,只是太过自由。这是老师给我的反馈,几经与宁宝沟通,接纳、尊重她的情绪,也讲道理,但效果并不明显。一转眼就赶上了入冬第一波上呼吸道感染,并发展到肺里。
生病折腾了两周多,又巩固了一周多,一个月后带着忐忑返园,意外的是,第一天就好了很多,除了哼唧几声,没了先前的嚎啕大哭;再过几天,在我们面前没事,一走她会哭几声;又过两天,完全不哭了。回家后会主动整理玩具、摆放好鞋子、帮忙收拾垃圾,会自己穿脱衣服,在外玩耍会照顾小弟弟小妹妹,会给他们讲故事。这些令人欣喜的小变化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发生的?
二、如何将生病的困境扭转成爱上幼儿园的契机
从时间上看,转变是从病好开始的,那么生病与变化有关系吗?很多孩子是病好了更不爱上幼儿园,而宁宝反而通过生病爱上幼儿园,是我的孩子与别人不一样吗?
一、孩子入园爱生病多是情绪惹的祸
(一)、中间一段焦虑的原因:陪伴入园使分离焦虑延迟,个性敏感走两个极端
陪园一周让她产生对父母的依赖感,虽然知道是暂时的形式,但真的接受起来不容易,一周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不足以缓解迟来的分离焦虑。在父母的陪伴下表现出比别人更突出的合群、勇敢、独立,这种至亲给的安全感让她无忧无虑;而缺少了这份陪伴后,就是少了坚持的信念,敏感的她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有分离焦虑。所谓“两个极端”。
(二)、焦虑中有不焦虑的基础:有能力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控制行动。
大多小班孩子的焦虑的确只是送园时的“分离焦虑”,而不贯穿于幼儿园的每日生活,大人走后他们一样玩的很高兴。宁宝也是这样。这便是从焦虑转向不焦虑的基础。
有的孩子是送园和接园时都抹眼泪,前者是分离焦虑,后者是积攒一天委屈与想念的宣泄。孩子真的很敏感,感情丰富,且善于表达。这都是很正常,或者说很健康的。
3岁的孩子可以擦干眼泪,在幼儿园随着老师与同伴玩耍或工作,这一点恰恰又证明了孩子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动。只是,这一切刚刚开始,尚未成熟。
(三)、寄予时间,相信孩子:妈妈,我在慢慢长大
所有的变化都润物细无声,又在时时刻刻发生着,这是个缓慢发酵的过程。
宁宝刚开始的乖巧与后来的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度让我抓狂。我写陪园的过程,写她懂事的点滴,这些感受通过文字表达,通过演讲和发表传播,我成了新生妈妈的优秀代表,我陶醉于别人的羡慕中。可一个中秋节加国庆节彻底把我打回原形,那时感觉很丢人。姥姥也怪我太高调了。
从棉花铺成悬着的云朵上下来,我仔细回忆这段“过山车”似的经历,明白过来。其实不在于高调还是低调,而是在于是否真正懂孩子。当时宁宝表现的乖巧不是她真的没问题,而是陪伴下的假象,她内心真正表达的是对我的依恋,“妈妈在我才安心”,当时忽略的正是这一点,因此觉得万事大吉,充满骄傲。后来孩子比别人更强烈的分离焦虑让我心慌、抓狂,前后种种恰恰反映了我的“心急”,急于表现,急于求成,急于改变。
静下来,给孩子时间,给自己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就像等待一颗种子发芽,就像等待一朵花绽放。
(四)、发酵剂:家长的接纳+孩子能力的提高+亲子阅读+坚持送园+一点点小伎俩
以上每一个加号都不是简单的相加,每一项之间都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1)一切都建立在爱之上,对孩子的爱即是接纳、尊重、倾听。
接纳孩子的情绪,快乐或悲伤;尊重孩子的想法,对或错;倾听孩子,而不是逼问孩子。
如果孩子打人了,不要急着追问原因,不要急着问他道歉了吗,更不要打他骂他。听他讲述,如果他不肯讲,就抱抱他并试着体会、说出他的情绪:“你感到很愤怒、很委屈”等。一般被接纳情绪的宝宝就会愿意表达事件过程,消化了情绪也会愿意和小朋友和解、道歉。这是水到渠成的。
(2)安全感建立在能力的提高与独立意识之上
小班孩子一般在家还没学会自理,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还要依靠成人,而幼儿园显然跟家里不同,是个要学会独立的地方。如果孩子不能完成这些动作,势必会感到不自在,甚至说“幼儿园不好”,失去全方位保姆般的照顾自然不好。宁宝也是这样。
表现归表现,能表现证明她其实拥有部分能力,但愿不愿意表现取决于她独立的意识。当一切都不再是场秀,而是实在的生活时,她不愿意了,不安全了。这也是由于在家一直喂饭、帮忙穿脱衣服、上厕所的缘故。
随着时间推移,她明白了哭与不哭都得去幼儿园,在家也锻炼她生活自理的能力,尤其是她愿意帮忙干家务时鼓励她,慢慢地这一切成为习惯,她不再第一时间依靠他人而是主动“自己来”,独立意识加上能力提高,促成了她在幼儿园的自在。自在了焦虑就少了。
(3)亲子绘本阅读:孩子心灵之慰藉,亲子感情之纽带
绘本的力量是柔中带刚,以小见大,你想给孩子讲的道理都在绘本里,达到的效果比你的苦口婆心好多了。
《魔法亲亲》、《我爱幼儿园》讲述孩子从分离焦虑到自在玩耍的过程,让孩子产生共鸣、效仿与信心,但绘本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酝酿。
《小猪佩奇》、《巴巴爸爸系列》是多子女家庭故事,虽然我们只有一个宝贝,但动画人物间的相处让孩子明白同伴交往的规则:尊重、分享、竞争、合作。这其中又贯穿着勇敢、热爱生活、乐观、爱的故事和主题,孩子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故事中折射的品质移换到自己身上,通过模仿与改良,最终形成自己的品质。
每晚两本绘本阅读,有时是我们讲,有时是孩子讲,时间不长却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孩子爱上阅读,也爱上家,爱上世界。
很多大师的绘本有疗愈心灵的美感,即使成人也会感到温暖。
(4)坚持送园,才会最终消解焦虑
“坚持送园”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21天可以养成习惯就会被拖得遥遥无期。不要因为孩子送园时的难分难舍就舍不得送了,你坚决一点,他就更快适应一天。
对待宁宝我们也是够狠心的,有一次前晚发烧吃了退烧药早晨才退烧,我就坚持送园,中午又烧起来老师打电话让给接回来的。后来孩子问,“那时我都发烧了,你们还让我去幼儿园啊”,我有些语塞。虽说狠心,但现在看来那些坚持不是毫无用处的。
现在天越来越冷了,又赶上单双号限行,我一度也想不送了在家得了,但还是将这想法压制了下来,就算打车也坚持送园。
(5)生病与爱上幼儿园之间的关系:一点小伎俩
终于说到重头戏了,这也是大家最奇怪也最想知道的一点。不是卖关子,而是之前那些都是铺垫,到这里其实已水到渠成,生病恰好赶上这个转机。而我趁机耍了一点小伎俩,终于让宁宝彻底每天高高兴兴入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不到一周的小诊所治疗让支气管炎转成肺炎,宁宝因为不上幼儿园而高兴;一周奔波于医院与家里的输液,宁宝开始说起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近两周的巩固休息,她每天都在提幼儿园,做梦还梦见幼儿园。为什么呢?
首先,孩子心里挂念着幼儿园。她人不在那,但心一直惦记着那个有吃有玩又唱又跳的地方。
第二,描绘一种幼儿园正面的、有吸引力的既视感。每天都当着她念幼儿园的食谱、看色香味俱全的饭菜照片、小朋友玩耍的照片,以一种“诱惑”的眼神和口吻来描述,不用说她就自己过来看了,一开始是不以为然,后来是口是心非,再往后就是艳羡了。
第三,刻意营造“家里不如幼儿园好玩”的感觉。在家时某段时间有意忽略孩子,做自己的事,不要对他有求必应。让孩子感觉到成人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工作、学习、家务,幼儿园才是工作日属于他的天地。
第三,抓住宝宝已经建立起来的角色感。准备送园前两天,我试着跟她说,“明天去幼儿园吧”,她还是扭扭捏捏不愿意的样子,我耍了个心眼,说道,“好吧,幼儿园老师刚才打电话来了,说有个小朋友非常想上你们班,可没有位置了,一直在等,如果宁宝不来的话她的位置就让给这个小朋友上了,以后宁宝就不用来了”。“不行,那是我的位置,现在我要去幼儿园妈妈”,她一听急不可耐地背起小书包就要走。“明天吧,明天一早送你去幼儿园”。
三、如果孩子生完病不爱上幼儿园该怎么办
第一,调整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这太正常不过。
第二,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他这很正常。
第三,等待,以及等待中的促进。
(1)找出幼儿园里或附近孩子喜欢的一件东西或一个小店,带他去重温那种喜悦的场景。
(2)找出幼儿园中孩子最好的一个或几个人小伙伴,相约晚上或周末一起活动。
(3)绘本阅读或有促进意义的亲子游戏,比如模仿幼儿园某个场景、活动。
总之,成人首先要沉下心来接纳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能打通孩子的“任督二脉”:焦虑与成长。
附送:冬天坚持送园的六大好处
早睡早起身体好,
磨练意志性格好,
绿色出行环境好,
接触自然心情好,
全家轮换感情好,
支持工作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