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的童年,记忆里多是劳动的场面。打柴,是我们那时候的家常便饭。
平常放学后就背着箩筐在离家近的山上耙扫枯落的松针。因为耙扫的人多,地上松针稀疏,每次我们都把山地耙扫得就像自家堂屋一样干净。
而周日,为了打到更多的柴火,就会担着畚箕相约去到更远更高的山上。到了山上,一地的松针让人欣喜若狂。而且更有许多耐烧的枯树枝干。为了让自己不虚此行,总是带着近乎贪婪的心情,把枯枝和松针像建一个金字塔一样,把畚箕塞得满了不能再满。
过午时分,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我们这些打柴的孩子归来了。我们担着沉甸甸的柴禾,担着山林的慷慨馈赠,担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走在回家的路上……
烈阳透过树缝洒落在我们的脸上,山风梳理着我们蓬乱的头发,欢快的鸟儿依依送别,约我们下次再相见。
沉重的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截田埂,跨过一座石桥,走过村子,终于走进自家的小院。
放下柴火,从松针里捧出一把地葡萄,打一盆水洗了,和姊妹一起品尝。放一颗在嘴里,轻轻舒了一口气,小嘴微微笑了。
哦,在农村,打柴的孩子,肩上担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而今已步入知天命的年龄,回忆小时候打柴的情景辛劳而快乐,禁不住感叹成年人的世界太孤单,有些沉重无人分担,只能左肩换右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