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第十二共24章,共987个字。我觉得这一篇是对上部论语“为政”和“里仁”的进一步具体阐释,可以彼此对照印证阅读。本篇重点和中心是论述君子为仁为政之道,从篇幅上看,以为仁之道为主,为政次之。统揽全篇,1—6,8,10,15,16,20—24,这15章说的是为仁;7,9,11—14,17—19,这9章说的是为政。
首先是“仁”——开篇1—2,层层递进说“仁”,孔子说什么是仁呢?克己复礼就是仁,这是从正面解释;那具体点说呢?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从反面解释。分别包括态度修养、责任担当、人际关系和行为效果四个方面。接着,3—5,围绕司马牛这个“牛人”,子夏来解读什么是仁,一是为难言認,二是不忧不惧,内省不疚,三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解说与开篇类似,也是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第6章说一个人只要能够抵御小人们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渗透谗言,从而洁身自好,就算是为人聪明,见识高远了。除了这些集中的论述,以下也有零散的阐述。比如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文质兼美,内外兼修(第8章);君子应该崇德、修慝、辨惑、忠信、徙义、爱恶不偏颇不主观(第10、21章);君子应该博文约礼、成人之美(第15、16章);君子应该质直好义,察言观色,虑以下人。(第20章);君子应该爱人知人,忠告善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第22、23、24章)。
其次是“政”——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代表的经济繁荣、军事强大、人民团结三个为政因素中,民心所向和众志成城最为重要。同理,在鲁哀公问孔门弟子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这样的问题时,有若给出了相似的回答“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强调了”民信“的重要性。同时,孔子认为,争取民心所向,必须建立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秩序。在为政方面,孔子赞成子路三言两语破解问题,快刀斩乱麻的侠义精神,处理民间纠纷和案件官司,要以身作则,公平正义,居无倦,行以忠,去除贪欲,涵养私德,从而达到“讼”是为了不“讼”的目的。
总之,孔子提倡仁道仁政,并勾划了清晰明确的路径和图表,即:克己——去除放任,去除空言,去除忧惧,去除迷惑,去除主观,去除偏见,去除冷漠;复礼——恢复秩序,恢复人心,恢复公平正义,恢复以身作则,恢复忠诚廉洁。如若是,则一己私利可克,天下之礼可复也,克己复礼的境界达到了,仁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