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的第一所大学究竟是哪一所?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开办于1893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始建于1895年,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有超过12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
不过,如果我们不局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形式,而是从办学的延续性角度出发,前身是岳麓书院的湖南大学,在办学历史悠久方面,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从北宋的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的976年算起,岳麓书院至今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办学历史。
这个时间甚至比欧洲的第一所大学,始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还要早上一百多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铸就了岳麓书院千年辉煌的四个重要人物。
02
一千年的历史实在太长,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少曾经鼎盛的王朝,早已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一所书院为何能够一直延续办学,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和岳麓书院有关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潭州太守朱洞。所谓的潭州,也就是从隋朝到明朝大部分湖南地区和部分湖北地区的称呼。府治在今天的湖南省会长沙。
朱洞这个人在太守任上,建树并不算很多,在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也只有寥寥几句。但仅仅办学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在历史中留下极为浓重的一笔。朱洞是个极其热爱办学的人,上任后到处考察适宜办学的地址,终于看上了一块风水宝地,这就是岳麓山。
在南岳衡山的72峰中,岳麓山是最后一座。南朝宋时《南岳记》中有着“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的记载。这个地方东临湘江,和橘子洲只有数里之遥,风光秀美,向来是儒释道三家的胜地,东晋的名将、也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经在这里读过书。唐代的时候,几位僧人在岳麓山脚办了一个居士聚会的学社,有了一些初步的办学基础。作为朝廷官员,朱洞又争取到了一些捐助的资金。办学这件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场地和资金都有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山长。所谓的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也就类似于今天的校长。正像梅贻琦校长所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楼堂馆舍建得再漂亮,校长要是不给力,也是枉然。幸运的是,朱洞找到的首任山长非常称职,他就是以才华和德行著称的周式,也是我们所提到的第二位对岳麓书院至关重要的人物。
03
周式的家乡在湖南湘阴,离岳麓山不过百里左右,在家乡附近参与一所高规格学校的创建,对于一个学人来说确实是一件相当振奋人心的事情。
而周式也是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派,走马上任之后,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学,这一扎就是几十年,学院的声名远播,从入学初的六十多人发展到了几百人,甚至比当时的国子监人数还要多。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宋朝的皇帝从宋太祖、宋太宗,换成了我们提及多次的宋真宗。此君的政治业绩平平,但劝学和办学的热情还是相当高涨的,周式和他的岳麓书院的繁盛自然也得到了他的关注。
1015年,宋真宗征召山长周式进京,在皇宫的便殿,也就是皇帝休闲的场所,宋真宗接见了周式。据说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谈得十分投机。随后,宋真宗下令,让皇宫大臣和王子王孙都轮流恭听周式释经讲道。宋真宗被周式的品德和文章打动,做了一个决定,他说,周式,你就别走了,我封你个国子监主簿,你就留在京城,教导王子王孙们的学业吧。
这在当时,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一条梦寐以求的康庄大道,运气不差的话,将来还可能成为帝师,有无上的荣耀。令人意外的是,宁可冒着抗旨不尊的危险,周式还是拒绝了宋真宗的挽留。在他的心中,和繁华的京都相比,寂静山野中的岳麓书院才是他精神的归依。
宋真宗被周式的办学热情感动了,非但没有找周式的麻烦,反而还赐给他一批宫廷内府藏书和鞍马等礼物,准许周式南归,继续回岳麓书院当他的山长。宋真宗还御笔题赐了“岳麓书院”的匾额,至今还高高地悬挂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上。
04
如果说周式开启了岳麓书院最初的辉煌,那么一百多年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位掌门人,和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栻则是延续这一辉煌的重要人物。
张栻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西汉的留候张良,唐代的名相张九龄都是他的先祖。他的父亲是南宋名将张浚。
受家庭影响,张栻最初选择的也是入仕的道路,在和当时的皇帝宋孝宗面谈的过程中,他获得了宋孝宗的高度赞赏。可惜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张浚因为北伐失利被免职,同年因病去世。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张栻发现没有多少可以施展的空间,此后就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研究学问上面。
张栻34岁那年,在两宋之交的战火洗劫中遭到破坏的岳麓书院得以重建,张栻受邀主持岳麓书院的工作。
虽然在岳麓书院只有几年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和朱熹的一次会面,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次会面,在历史上被称为朱张会讲。
朱熹和张栻相识很久,彼此也有很多书信方面的往来。从传承上来看,朱熹和张栻,继承的都是二程的理学思想。但他们分别身为闽学和湖湘学派的代表,在很多看法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分歧。
理不辩不明。公元1167年,朱熹就带着若干弟子,从福建出发前往岳麓书院,和张栻当面讨论。
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受到了张栻的热情接待。他们讨论理学的过程,有众多学生聆听和提问。在此前的书院中,这种观点有差异的学者同时进行聚会讲学,并留给学生开放式提问空间的做法,还是非常罕见的。
这一年距离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还有八年,因此说“朱张会讲“开启了一种创新的教学和交流的模式并不为过。后人在湘江岸边建了一个朱张渡,纪念这一事件。“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远播得更远,元代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写道:
“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
05
周式和张栻等人的努力,让岳麓书院成为了中国的顶级书院之一。但让岳麓书院走上巅峰的,则是清代时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山长罗典。
罗典本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在乾隆年间,曾经高中乡试第一名。考中进士后,曾担任多种要职,后来又被提拔为鸿胪寺少卿,多次担任会试和乡试的考官。
此后,罗典因为母亲年迈而辞官还乡,从此脱离了官场,64岁那年,罗典出任岳麓书院的山长。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份发挥余热的工作。好在罗典非但能力超群,而且又非常的长寿,先后五次连任岳麓书院的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将近27年,把这份退休后的返聘工作做到了极致。
从古到今,很多学校都因为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而被诟病,而罗典的本事就在于,培养的学生既高分,又高能。他既重视学生品格的培育,又擅长指点学生科考的门径,而且没有太多的门户之见,对于各种思想采取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
更加难得的是,罗典重视学生和大自然的交融,善于陶冶学生的天性。在耄耋之年,罗典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带着学生流连在山水之间,每当教学的时候,罗典性情所致,还会手舞足蹈,学生也跟着如醉如痴。
有一位比较古板的巡抚,觉得看不下去,就把状告到了嘉庆皇帝那里,说罗典的授课方法有辱斯文。好在嘉庆在这一点上还是个明白人,他批驳这位巡抚说,罗典的文章意义悠长,不是你们所能及的,他手舞足蹈,是证实他读书确实有所收获。你又有什么资格妄加批判呢?
在罗典的培养下,岳麓书院的成材率之高,有目共睹。他的直系弟子数千人中,载入史志的就有几百个人。
在清代,有着“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说法,晚清到民国的诸位湖南籍风云人物曾国藩、左宗棠、魏源、唐才常、杨昌济等人,都是从岳麓书院走出的学子。
当然,为岳麓书院的繁盛作出贡献的,远远不止以上几位。据统计,岳麓书院历代有史可考的山长有58位,他们主持书院的时间长短不一,能力也有所差异,但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岳麓书院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近现代中国历史中湖湘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令人叹为观止,岳麓书院千年教育传承所显现的力量在其间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