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作为tutor带着景观专业大一的学生们去了墨尔本近郊实习,这是他们在成为景观设计师路上的第一门课——景观环境学系列之一(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s 1)——其中的一次野外考察(Field tri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s 这门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探索、研究景观层次、景观系统和景观材料的机会。通过一系列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比如绘画、记录、制图、测绘、研究、制做和原型设计等,去研究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过程。在这个学期里,本科一年级的新生们将学会识别大型景观系统,比如河流、水域和城市。他们将调查研究在不同尺度景观中构成这些系统的层次,像地貌,地质,水系,植被和居住地等。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参加过一些授课和辅导课,而这一次的Field trip,其实并不是一次固定知识(fixed Knowledge)的讲授,而是利用观察(Obersvation)去帮助学生加深对景观层次、景观格局的理解以及建立对环境的感知。
实习的地点选择了墨尔本以北山脉中的延恩水库(Yan Yean Reservoir)以及亚拉河(Yarra River)沿岸的一块湿地——Bolin Bolin Billabong。这样的场地选择有助于学生在以城市为尺度的背景下理解水系的构成,以及自然环境——人造设施——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野外实习中包括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比如用胶带在一处山坡上每隔半米标记出高程相同的位置,形成现实版的等高线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图和真实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标记的过程中,学生在地形发生变化的位置需要仔细观察地形以判断胶带的走向,尝试着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高度和尺寸的参照标准。除了在地形变化复杂的位置为学生提供指导之外,还引导他们在完成标记之后,从各种角度去观察这些等高线,并且引导他们通过回答问题去细化观察和加深理解:
哪些位置的线密集?哪些疏松?坡度的变化又是怎样的?
在等高线转弯的位置发生了什么?
整个斜坡的高程变化是怎样的?
这样的高程变化中你感受如何?
另一项练习则强调对环境的观察与记录。Tutor们引导学生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帮助他们意识到其中的水文、植被和土壤情况。学生们通过绘制平面图、立面图或地图标记的方法,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记录。同时,提前分发的任务清单要求他们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在周围指认出之前授课和视频中认识的各种地形、地貌和进程
水在形成景观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河流表现出怎样的颜色、流向、流速以及沉积物?
在不同的尺度下,水是怎样在景观中运动的?
水、土壤、植被、动物、人类彼此之间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你注意到哪些生态植被分类(EVC)? 他们怎样组成和构成?在种类/习性/高度/密度/颜色上有什么差别?
植物群落和气候/土壤/水文/以及动物/人类影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脑海中有关环境知识的具体形象,以及引导他们建立起调动各种知觉去观察环境的技能,所以讲授的内容也是以引导观察、分析、判断为主。
植物专家Alexandier并没有急于介绍植物的品种,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植物的形态,讲授怎样通过这些表象分析出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以及环境情况。这个过程包括了观察和思考,也让学生对表象背后的机制具有更深刻的理解。
树干的周长怎样?
树皮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树皮上的颜色是均匀的还是有斑块的?
树干是通直/均匀的还是扭曲/多瘤的?
树冠的叶子是紧密的还是疏松的?
树叶是蜡质发硬的还是柔软易弯的?
揉搓叶子的时候有气味吗?
叶子大且深绿还是细窄并且偏灰白?
在描述和记录的过程中,无论是当地学生,还是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都出现了语汇匮乏的感觉,的确,对于刚刚开始建立知识以及学习设计语言的大一学生来说,关于描述、记录和表达,也会像观察、分析、和发现一样,成为他们将要不断练习的内容。
而幸运的是他们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对环境有深刻的理解。从开始的阶段就去学习它,观察它,感知它,并且将这种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设计生涯中。毕竟景观设计的根本就是去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无论是人和环境相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还是环境和人的互动能为彼此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和探索各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