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阅读过魏书生和陶继新老师合著的一本书叫做《种好心田》,该书以对话的形式探讨教师如何在纷扰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就是四个字:松、静、匀、乐。练习这四个字如同做“注意力操”一样,让自己关注内心,不急不躁,保持平静和快乐。
但是,在这个喧嚣纷扰的社会里保持一份平静是多么的困难,没有一番修炼,很难守好自己的心田。
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远离故乡而带来的漂泊感让人的心灵难有归属,有人说,心安是福,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安呢?正如贺知章诗中所写的那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在回到故乡似在他乡,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再也难以遇到,好不容易遇到也没有了小时候的默契,所以我们的心灵始终处于漂泊的状态,没有归属感。
二是很多人都被名缰利锁所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些人为了争名夺利而丧失本心,有些人为了争取更多的财富而父子反目兄弟结仇,一个人总想通过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名利来让自己心安,实际是白费心机,庄子曾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告诫我们要学会驾驭物质,而非被外物所奴役。例如玩手机,很多人感觉到很自由,玩手机想玩多久就多久,于是整夜刷小视频,其实他不是玩手机,而是被手机玩,因为手机里算法把他喜好的视频源源不断地发过来,让他乐此不疲,沉醉在浅层次的快乐之中不能自拔。
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会让人精神颓废,心灵浮躁不安,《道德经》中讲到: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所以现在物质生活要远优于二十年前,但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比之前生活得更加幸福,就是因为通过物质来寻求心安的道路是不通的。苏东坡曾有一首著名的词《定风波》,其中有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古代岭南乃蛮荒之地,物质匮乏,但酥娘为何能够做到心安,原来是因为可以与爱人相伴,再苦的日子也可以过出花来,所以物质不是达到心安的必备条件,只要守好心田,也可以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
有的人想通过避世来达到心安,他们认为远离世间纷扰喧嚣,心灵就会平静下来,真是如此吗?
北大才子柳智宇是一位数学天才,因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比赛获得金奖,而被保送至北大,在北大读书期间,他总感到世间过于喧哗叨扰,心灵难以平静,在2011年毕业之际毅然剃掉三千烦恼丝,出家龙泉寺,可是他发现就是在寺庙同样也是和世俗社会一样,等级森严,规矩繁琐,他这才意识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纷扰,人怎能真正躲得开?2018年,过了七年的僧人生活,柳智宇还是还了俗。
看来,通过寻求物质和消极避世都无法让人真正做到心安,若要守好心田,还要眼睛向内才行。想当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曾经写下一首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首诗是: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若想守好心田,争名夺利不可取,消极避世也不可行,只能在人间老老实实进行修炼,只能如王阳明所讲: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一旦人定才能心安。
杨绛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好心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