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1、最常见的解读是:补短板。
不管公司或个人的能力,都该先去补足自身的“短板”。因为短板会限制你的发展,例如:外语不够好,就很难去找外企的工作。
2、第二种解读是:现在不谈补短板了,反而要重视发挥自己的“长板”。
理由是:①对公司来说,许多短板本身是可以大量外包出去的;②对个人来说,如果你每项能力都太过平均,反而是没有竞争优势,也不容易被别人看见你的表现,所以不如将长板增长。假如你是做销售的,业绩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客户和销售能力就是你要重视的长版,哪怕不在这家公司干了,客户和能力也是你再求职的筹码。
3、第三种解读是:不看长版也不看短板,而要小心“桶底”。
这是用来提醒年轻人要把一些“软技能”的基础先打好。例如虽然你是一位很有想法和创意的人,但若做事无章法,和同事难相处、常常无法好好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加上性格散漫、不细心,甚至没有责任感,当主管或同事想把事情交办给你时,总会担心你是否能顺利完成。这就像桶底有洞一样,基本的软技能不足,装再多的水也都会流光。
4、第四种解读是:将水桶倾斜的能力。
这想表达的是“个人能力与组织需求的匹配度”,你可以想象木桶代表你,而长板代表你的优势能力,水则代表组织对某项能力的要求。在不洒出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木桶装满水,如果刚好匹配上的话,你的长板正在公司所需时,你就能表现的好,但如果配的不好, 倾斜向你的短板,你可能在这个组织中很难会有好的表现。所以找对自己的主场很重要。
5、第五种解读是:系统。
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上述四种解读全都组合起来,才有办法实现的能力。因为很多能力是由各项能力组合而成的,就像一个系统一样。比如“领导力”,若想做好一名的领导,其实是需要:换位思考、说服谈判、引导激励、公开表达、自我觉察、目标管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
很多能力其实是先要有基础的软技能(桶底),再加上不少单一专精的硬技能(长版),并且能将各项软硬能力交互融合(倾斜),最后才能综合一个全新的能力,而且越是复杂的能力越是如此。
说在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不断提升、变优秀,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做到,不妨用上述的木桶理论来检查自身,然后付出行动,逐步提升自我。
木桶理论”所揭示的道理,虽然不那么绝对,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新课程改革虽然已实施几年,但效果并不让人乐观。就业难、升学难的社会现实,迫使千百万中学生拥向升学这一“独木桥”。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大学就是好学生。很多学校的整体工作还都是围着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实际上的德育工作却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整天忙备考拼升学,在“题海”之中苦度时光,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真正转变观念,不要在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当然,我们广大教师也应该认真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如果从上到下都真正地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是为学生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
生活上,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大木桶”由学校、家庭、社会等三个板块构成,需要共同协作完成。每位学生素质教育的“小木桶”,是由德、智、体、美、劳五块“木板”围镶组成。只有重视个人素质教育的“短板”,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盛水量”。不少教师和家长只重视智育这块“木板”的长度,而忽视学生德、体、美、劳全面发展,导致“问题学生”、“豆芽”体型的尖子生等。看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生的素质高低,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的惟一标准,而要看学生思想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中的木桶效应。木桶效应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长木板”才不会浪费,“短木板”才不会出现,“短木板”一旦出现,就要赶快补足。而木桶中的水,则体现出你全面的知识水平,德、智、体、美、劳等面面俱到。其实,木桶效应看似匪浅,你要真正理解它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