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教你讲故事的》,这是一本教人怎样讲故事、写特稿的手册。
这是我大一时候读的一本书。
我非常喜欢这么一句话:优秀的写作从来都是痛苦的产物。如果你没有受伤,你就没有尽力。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概括全书内容的关键句。
记者不只在单纯的提供事实,还要注重故事的讲述。
如果你对布隆代尔(本书作者)说,光靠写作技巧不就能讲好故事么,他肯定会跟你吵上一架。在他看来,不仅采访和写作是不可分开的,更重要的是,整个报道过程是流动的,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不可孤立——从怎样寻找题材、构思主题、计划与执行,到组织材料和结构、处理文字及修改等,一篇成功特稿必须把真实的故事变成优秀的报道。其中,内容、结构和写作技巧都是让故事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本书既想告诉你:看,要写出好故事很不容易。同时,又想指导你:照我说的去做吧,写出好故事其实也不难。
2.
“讲故事”时下已经成为国内新闻界一些主编或记者的口头禅,他们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技巧大致心中有数,如多动词而少形容词、开好头又结好尾、“华尔街日报体”等。
但是,国内新闻院校的业务教学方式与一线新闻实践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无法给学生或从业者提供前沿、系统的讲故事技巧,相关的新闻采写教材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务、案例陈旧或缺乏等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的价值得以凸现。布隆代尔试图“提供一种全新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给我们带来不少有见地的方法。
这里有一个技巧很重要:中间人关于故事的消息来源,“中间人”比高层人物更重要。
权威太忙,无暇理会不知名记者的心思,加上太在乎个人和组织形象,不容易诚恳地表达意见。中间人却能够提供更多细节,而且如果被记者重视会感到受宠若惊。记者不应该总是在要采访的时候“突然”打电话给这些人,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密切的联系,时不时坐下来和人聊天就是一种好方法。
3.
在动笔写作非人物类特写报道前,需要跟随故事向导考虑清楚故事的“基本面”。
对此,作者做了6方面的精辟概括:历史(联系过去)、范围(把握程度)、原因(寻找原因)、影响(分析结果)、作用(关注行动)和未来(预测进展)。
探讨某事发生的因素和导致的结果时,心理和感情因素是最容易被记者忽略的,而“在有些事件中,理性的分析并不能让读者信服,记者需要深入挖掘事件中的情感动机和个人因素。”
为此,记者有必要不断追问自己这些问题:自我意识、复仇意识和愿望满足是否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故事的主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些事件的获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反应等。
4.
关于故事的结构组织问题,作者提供了一种“激进读者参与法则”,强调记者必须站在读者角度上思考问题,让读者对故事产生阅读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者意识。
比如,可以设想下读者问出的一连串搞笑却有常见的问题:“告诉我你能干些什么?/真的吗?你怎么证明你说的都是真的”……这种读者意识有利于记者把突出故事焦点、合理分配素材及建立叙述主线等三个环节有效地融合在报道中,并最终让读者说:“好吧,我买了”。
记者如何出现在报道中?大致有三种:(1)概括者/总结者。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汇集材料、有所总结,但得出的结论在强度和戏剧性程度上不能夸大其词;(2)裁判。当故事中的双方因冲突而争论不休时,记者应该在关键时刻做出独立的判断,必须有能力控制相互争辩的双方。比较好的做法是,把批评和指责放在一块,去掉非理性或不能证实的成分,再让双方轮流发言;(3)观察者。在忠实记录的过程中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纯粹的预测、模糊的二手资料或者个人的知识储备之上。
5.
布隆代尔显然不同意“讲好故事纯粹是个技术活”的说法,他不时要强调一些技巧之外的东西,比如态度态度有时候甚至比方法更重要,“永远居高临下地站在山顶上,无法真正接触到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新闻故事的本质是要求脚踏实地、贴近地面的报道”。
谈及如何从别人报道过的“冷饭”中找故事,他建议从小处着眼,关注具体、细微的东西。“当你在描绘一幅图画时,你应该首先试着把画架支在自己的后院里。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挖掘故事,不仅可以给你省下很多飞机票钱,还能让你的故事更加贴切、真实”。
完成故事写作后,布隆代尔希望记者有苛刻的心态,主动对作品进行惜墨如金的修改。“事实上,当两位同样出色的作者站在一起时,这个态度很可能就是唯一能够区分他们孰优孰劣的标准。”
这时,苛刻的记者身体内有两个人在拌嘴,一个是充满灵性的艺术创作者,另一个则是毫不留情、专门挑刺的批评家,让批评的自我和创作的自我不停的交锋吧,直到艺术家听从批评家的建议——“够了!毛病够多了!赶快回去改吧!”
6.
此外,他也没有忘记提醒读者,在凸现故事的因素中,并非所有的故事都有必要采用时间、变化、动感等技巧。正如剧院着火的话,舞台上再精彩的表演都无法吸引观众目光,这时候,大家都只关注火情本身。
如果故事发生/影响/反作用过程中,已经有足够的动感,琐碎细节的描写和故弄玄虚的技巧都是可以忽略不顾的。这种提醒的意义在于,关注新闻事实本身永远比关注叙述技巧更为重要。
国内一些写特稿颇有成就的新闻人除了技巧,还会从哪些方面还夯实自己呢?就我所知,他们更多的精神营养并非来自媒体的报道手册,而来自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对自我内心世界的不断追问。
我们可以从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而这本书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也开启了另一扇门,将新闻工作与文学写作技巧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个突破。
不论是什么时代,故事的元素都没变,变的是我们表达那些元素的方式,怎样说好一个不那么文学性的故事,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