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象
案例1:赵钱召集所有人在开会,打开一个21页的PPT材料,本月专项重点工作是,本质XX改善项目,然后开始从第一页balabala的讲到尾,各自工段的负责下去先排查......完事,等到截止时期到开始收结果时间,发现没有一个人完成,为什么?
在开会、汇报、沟通、安排事物会……这样的事。你记住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要点呢?先排查怎么排查?截止日期,需要交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如果领导在的时候有种现象会说:“往下、往下,”“这个给他们下去看,”“讲快点”。但下次换个人还是这样讲——“内耗”。
上面开完会后,下去后没一个人做,为什么?—— 因为你缺乏可执行的结果思维。
一个概念
案例:你与上级长期负责一个项目,上级要求你召集相关人员本周四来开会,讨论上一次会议任务进展与下段阶任务安排,一级结果思维的人会发完邮件,发一封邮件通知大家,然后预定会议室,他看到的结果是“会议能按时召开”。二级结果思维的人除了前面的事,还会打电话跟每个人确认预留时间,收集上次会议进展,发给大家本次议程,准备会前资料。他看到的结果是“会议召开,准备充分”。三级结果思维的人,还会积极参与引导讨论,形成会议记录,他做出来的结果是能 “交付” 。四级结果思维的真正的高手,.他看到的结果是会议背后的结果—— “解决问题” 。
什么叫做结果思维?是一种把自己的能力转化为有价值的思维方式。
回到上面的案例,用结果思维的人会思考,我召集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他们得到怎样的结果,自然就会抓重点讲,要别人清楚什么?最后想要收上来什么结果?材料会抓关键点关键点、重点讲,怎么做讲明白?设定完成时间,最后总结一遍,如果复杂的还是带他们现场讲怎么操作,过程追踪结果,而不是等截止日期才去收结果。对于结果不同程度的追求,决定了这个人的身价。
运用:结果三定律
第一定律是可量化:结果>过程。
开会只是一个过程,而解决了问题才是结果——你会听到有人说:“我沟通了啊,但是他不听。”老总就问你:“怎么还有几位没有到呢?”秘书回答说:“我已经通知他们了,他们没来我也没办法。”
第二定律是要有价值:有交付价值的结果>无交付价值的结果。
什么叫有价值呢?就是要有用,有交换。常见的是工作中要求执行的各种措施、方案,到底给公司有没有带来价值,以前的措施是否还有效,有没有持续更新迭代?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即结果必须满足客户价值,没有价值的不算结果,结果必须有价值,必须是客户需要的。
那就需要让结果变得可以交换——只有可交换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
第三定律是可复制:能复制的结果>不能复制的结果。
你接到上级要求输出一个管理方案,区分这就是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呢,还是一个长期坚持要做的事?
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像应有状态思维、举一反三等),进行持续记录、思考、整理、然后总结成经验,形成体现化、系统化,输出文字与大家分享;再推广,你把你的工作方法,整理成某方法论进行分享,还可以发表在更大的平台上。这些文字不断地在传播,散布,这个结果才会更有价值。
一个运用
你每天的结果清单是什么?
带班是一张手卡,组长是表格;专员、事务员他们用的结果工具是邮件的代办事项;项目管理者用的结果工具是表格追踪;我用的是时间管理工具,但不管使用哪种方式,只要你养成习惯,每天确认,行之有效就行——因事多记不住,而且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记忆的。
刚去坚持做的事,需要思考经济管理成本,是不是会有等价值的交付结果?不东一枪西一枪。
以前听到领导说“我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就觉得领导都没人情味、缺少人性,看不到下面员工很努力、很累吗?然而,学习与成长之后,慢慢体会到“结果思维”的意义。对于领导来说,下属再苦再累,工作交不出好的结果,依然是没有用的。工作需要有结果呈现,才可以推动到下一步。所以“结果”比“苦劳”要重要。
一个总结:
结果大于过程;有交付价值的结果大于无交付价值的结果;能复制的结果大于不能复制的结果。
首先,管理者需要培养员工的结果思维,让员工通过写日报,发现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培养其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使其将工作加以完善或改进。其次,管理者需要树立一个标杆,让员工能够了解达成结果的标准,最后复制结果,横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