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共五十六回。
2、《儒林外史》小说名中的“儒林”出自《史记》的“儒林列传”。
3、《儒林外史》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4、《儒林外史》中人物杜少卿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况。
5、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是“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6、《儒林外史》中提到最多的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八股。
7、明清科举考试中,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的根据,从而达到禁锢思想的目的。
8、周进撞号板, 范进中举发疯,事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都是《儒林外史》中用夸张来表现讽刺的重要情节。
9、《儒林外史》中描绘的一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是严监生。
10、《儒林外史》中借“名士”的头衔沽名钓誉,装腔作势,结交名流权贵,谋求功名的三群典型的假名士分别湖州莺脰湖名士、杭州西湖斗方诗人、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名士”。
二、选择题。
1、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 儒林外史》写的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③
①唐朝 ②宋代 ③明代 ④清代
(解析:《儒林外史》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作者假托是明代故事。)
2、下列对《儒林外史》作者生平的描述正确的是 ④
①家境贫寒,年少当家。
②商贾世家,少年天才。
③青年得志,金榜题名。
④中年困顿,背井离乡。
3、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等级与考中获得的称号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②
①院试________考童生
②乡试________考举人
③会试________考秀才
④殿试________考举人
(解析: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考取者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即省试,考取者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录取者在宫殿举行“殿试”,会试和殿试考取的都称为进士。)
4、下列对八股的理解正确的是③
①八股文鼓励文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②八股文必须要联系当时社会现实。
③八股文在文章格式上有具体要求。
④八股文有利于国家遴选有用人才。
(解析:八股文规定以“四书”“五经”的语句命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的根据。既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也不许引夏商周三代以下的事情,更不许联系社会现实,只准考生按照题目阐述经文的意思,揣摩孔孟程朱的语气。另外,在文章的格式上也有固定的要求,每一篇必须分为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考生按照格式将儒家经书编串起来填进去。)
5.《儒林外史》中描绘的由贫穷困顿最后通过停妻再娶、求荣卖友等途径达到高位的人物形象是①
①匡超人 ②王玉辉
③鲁编修 ④马纯上
(解析:匡超人是一个由善良淳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青年的典型,他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腐蚀。)
6.《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借自己的乡绅身份,鱼肉百姓。他在一次生船中将何物谎称作药,用鬼域伎俩逃避路费? ④
①鲜猪肉 ②普洱茶
③马蹄酥 ④云片糕
7《儒林外史》中娄家公子预备设“人头会”的目的是 ①
①庆贺门下侠客报仇雪恨
②彰显显赫的家世与门第
③庆贺门客一举高中状元
④为即将远行的朋友饯行
8、《儒林外史》中很多文人聚集在一起,如赵雪斋、杜慎卿等,他们常常以“名士”自居,以下对这类所谓“名士”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②
①主要活动是拈韵联诗,高谈阔论等。
②不求功名利禄,只是为了效仿魏晋风流。
③他们的所作所为透露出失意文人的悲哀。
④他们中充斥着很多雅俗不分的帮闲士子。
(解析:《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诸如娄家公子、赵雪斋、杜慎卿等以“名士”自居的假名士,他们表面上诗酒风流、刻诗结社,但实际上,不过是借“名士”的头衔沽名钓誉、装腔作势,造成虚假的声望,借以结交名流权贵、谋求功名。表面上附庸风雅,实则透露出失意文人仕途偃蹇的悲哀。)
9、下列哪一组人物是作者心中理想的贤士形象? ③
①马纯上、鮑廷玺、王冕
②王德、王仁、庄绍光
③王冕、庄绍光、杜少卿
④马纯上、杜少卿、迟衡山
10.《儒林外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修建泰伯祠,对这行为目的的描述正确的是 ②
①传播周朝文明 ②倡导礼乐制度
③纪念孔子诞辰 ④迎接天子祭祀
(解析:泰伯是西周太王的长子,他在吴地传播周朝的文明而为后人敬重。杜少卿、虞博士等真儒主持修建泰伯祠,旨在以此标举崇礼尊仁的鲜明旗帜,这是真贤士的精神,也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映照。)
三、简答题。
1、《儒林外史》取材于儒林士子的生活百态。有人说其中有很多人物与情节是作者自身经历的映照,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理解。
同意。吴敬梓出身科举世家,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对士子儒林的真实生活有深切的体会。他经历了少年丧母、父亲病故,又被近亲族人欺辱,生活的困顿又使他看到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和人情世态的炎凉。从《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谋夺兄弟家产等情节中可以看到他对地主阶级、势利小人的痛恨。
33岁时,吴敬梓变卖家产,迁居南京,结识了很多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反对僵化的八股举业,在这一时期,时代思想在他的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叛逆精神也进一步发展。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杜少卿是作者的自况,他的主要事迹与作者相似,如杜少卿借病不参加廷试、祭泰伯祠等,其中很多情节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特征。
2、《儒林外史》中整造的最多的就是被科举制度残害思想的文人,选择书中个你熟悉的人物, 结合他的具体经历,分析作者通过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反映的主题。
例如范进,他是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中举前,他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通过范进中举而癫狂这一闹剧戏剧性地揭示了科举制度让人神魂颠倒的现实。
3、选择《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贤士,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特征。
例如杜少卿,他是作者认为理想贤土的典型。他同魏晋名人一般崇尚恣情任性、自由自在的生活,把自然山水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又比他们多了些传统的道德操守,比如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就极其尊敬。相比于传统的卫道士,他在思想上更加放诞,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对偶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 自是说, 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生”的否定,也是对朱照这一权威的否定。他在生活上同样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不受封建礼法的拘束,“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者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慷慨资助。同时他也怀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虽然他的家产几乎耗尽,仍然坚持捐三百两银子修泰怕祠。杜少卿这一人物是作者的自况,同时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真儒。
4、《儒林外史》在叙事方式上没有采用传统说书人的方式,而是以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事件的发展,试分析作者采取这种方式的用意。
说书人的叙述方式是由说书人进行叙述、阐释和评论,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方式,大大缩短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 如周进在贡院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等等,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展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方式。
5、鲁迅评价说: “《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吴敬梓“秉承公心,指摘时弊" ,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人物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使文中人物具有人性的复杂,而非扁平的。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指的是《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是婉曲的,他的喜剧性也是喜中含悲的。作者擅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的“丑史”,更是儒林的“痛史”。周进撞号板、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哭等,在令人大笑同时,又令人心痛,呈现的是一种“含泪的笑”,使作者对科举制出度的批判更加深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