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
之缘|文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段,不知令古今多少读者伤情。风吹桃花,“落红成阵”,宝玉怜惜,兜了花瓣,抖在池内。恰巧黛玉过来,责他把花给糟蹋了。她肩上正担着花锄,锄上挂纱囊,手里还拿着花帚,要这一地落花,好生装在绢袋里,埋到花冢中去的。
清代《雍正十二美人图》,分别为“消夏赏蝶”“博古幽思”“持表对菊”
花间藏着少男少女的心事秉性,而祭奠花神、插花赏花、吟诗赞花等,也构成了大观园中风雅日常的重要部分。第五十回,众人雪中联诗为乐,宝玉落了第,遂被罚冒雪去拢翠庵,折一枝红梅来。
红梅插入瓶中,“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明代,陈洪绶,《麻姑献寿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仅是在文学作品中,古时的画作里同样常有花枝相配。插花、赏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将“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四般闲事”。花事最为清雅,文人爱花,花又与精神之崇高相应,正如君子自惜其才,士人自珍其名。
佛前供花
其实,中式插花与西式插花大不相同。《中国插花简史》介绍道:“西方插花主张在艺术层面进行审美和设计活动。而中国的插花侧重文化表达,注重’道’的贯彻,即以精神主宰花,以花寄托思念。”
孔雀釉梅瓶插花,荷花、菖蒲
对中式插花来说,形式反倒在其次,而意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种花材、每一个造型、每一处弯折,都与创作者的心境息息相关。
无外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中写道:“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梅、山茶
花事之源起
我们对插花并不陌生,不管是中式花艺还是日本花道,抑或是邮递小哥送上门的“每周一花”。殊不知,国人与花的渊源,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酝酿了。
《中国插花简史》梳理了国人插花的历史。从早期祭祀活动到后来日渐成为显学,在技艺上达到巅峰,中式插花受社会风尚和儒释道的思想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书中指出,早在《诗经》《楚辞》的时代,对花的审美在字句之间便已显露端倪。
《诗经名物图解》,日本国会图书馆藏
如《诗经》中的《郑风·溱洧》,讲得就是借花传情之事。郑国三月上巳日,春来水美,溱水和洧水岸边游人如织。一对青年男女结伴同游,调笑欢悦,互通心意。两人临别之时,相赠芍药花。《郑笺》有云:“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
双耳鹿头尊插花,黄栌,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插花逐渐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其时,南朝的梁元帝萧绎提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甚为有趣,名称浪漫唯美,反倒是像出自窈窕少女之口。
琮式瓶插花,南天竹,鸡冠花
“花信风”指的是按期而至之风,萧绎列出二十四种花材,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应,“一月两番花信”,提及的花儿,有鹅儿、木兰、李花、瑒花、桤花、桐花、金樱等。风来花开,时令流转。
《中国插花简史》介绍,如今也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讲法,但改了规制,指的是小寒、大寒、立春等八大节气三候中的二十四种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