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来到简书,看了很多分享,也写了几篇文章,慢慢找寻自己擅长的写作方向。
可是,除了写作,打开简书浏览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首页上千篇一律的文章让我觉得浏览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有一段时间被各种鸡汤文浇的动力满满,也确实是有很多有用的分享,但更多的是所谓成功学的泛滥的标题,我开始审美疲劳了。最近,首页上各种旅行游记也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却也不多,讽刺的是我唯一两篇上首页的也是游记,自认为写的也不是很好。我来这里的初衷,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也确实很想看一些有内容有思想的文章,可是这里却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太多同类的文字把我们淹没。
我们写作,我们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
古代文人用诗词歌赋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他们读书更多是为了考取功名,用知识来实现抱负。
战争时期,青年人们用笔杆作为武器,鼓舞人民抗战。社会发展阶段,文人手中的笔开始发现自身问题,抨击社会漏洞。
现在,我们阅读、写作,好像更多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纯粹也是最基础的目的。一个人的文字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每一个个体的内心独白都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我的文字是不是也可以给别人带来一些什么,是不是可以引导阅读者的思考?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釜山行》,它为什么会火?电影展现了人性,它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中人性的多面。很早以前就已经关注了韩国电影,他们对于人性的挖掘和展现是会引起社会反响的,《熔炉》、《隧道》,我看过的韩国电影不多,但是几乎每一部都能激发我对社会的进一步审视。再来说我们中国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很多人不服,觉得它的科幻感并不强,我也去读了一下,确实,没有大量炫酷科幻场景的描写,但是,它是借用一种科幻的方式揭露社会问题,这一点,让这篇小说变的有用。
既然说到了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的揭露,那我就再扯开一些,我想说一说新闻工作者。这是一份与社会密切接触的职业,同样是用文字和照片,他们为我们撕开社会问题的口子,用事实一点一点敲打我们的内心。前段时间正好也看了柴静的《看见》,柴静这个人我是很佩服的,至少看完书以后我会对这样一份职业有向往。她带着一份偏执和坚持,一步步深入事实真相,哪怕事实千疮百孔,她也要成为一个看的见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们输出文字,应该带着一种敬畏,更应该保持一种责任感,别人花时间来阅读,是为了得到,我们花时间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这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过程。
然而现在的事实是什么?我们不得不为了高阅读量而绞尽脑汁成为标题党,而作为读者,看到吸引人的标题,点进去,草草看两眼之后拉到最后,遇到一些感兴趣的文章点个赞收藏,束之高阁。所以别再说这个世界让人浮躁,这都是你自己养成的习惯。
我曾经也一度迷茫,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样的文字,也深知自己的功力还需要很多的磨练,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任何文字,草稿箱里存了一堆写到一半的文章,却都觉得那些不是我,只好阅读、学习,先提升自己。读了几本好书,也做了很多的改变。
我想分享一本最近在看的书《文心》,也是在简书里看到的推荐,再一次推荐给大家。这本书我看的格外认真,特地做了读书笔记。可以说,它是一本用小说的写作手法作出的语文课本,每一篇都让我开始体会文字的美,一点点找回了我最初写文章的初衷,所以,我又回来了。
我在标题中说简书变了,突然就想到这个题目,不是批评,而是一种呼吁。其实我们都在变,改变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的时候需要沉得住气,我们都还年轻,多少明星的一夜爆红不是那么多年的隐忍努力换来的。所以,别急,慢慢来。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也希望简书可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