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早市买菜,看到到处都是卖柿子的,一个个橘黄色的柿子摆成一排排,宛如一串串灯笼似的,好看极了。
从小就对柿子有着特别的喜欢。
只是因为小时候家住在山西中部的农村,不产柿子,要想吃到柿子,只有等冬天来了,外地的来卖才能吃到。
于是,每年一进冬天,就特别盼望卖柿子的能早点来、多来几次。没事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瞅着村口,惟恐卖柿子的来了,自己却错过了。
但是,卖柿子的并不是每年都会来,柿农也只有柿子大丰收的年份,才会出来卖。
那时候家里普遍都穷,用钱买柿子算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大人肯定是不太舍得的。但卖柿子的总能帮助大家想到办法,他们会采取用粮食换的办法把柿子卖出去。
有钱的用钱买,没钱的就用粮食换,玉米、大豆、高粱米都可以,只是不同种类的粮食,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不光是柿子,村里的人们也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换购一些鸡蛋、白面、大米甚至布料什么的。
柿子买到手后,大人往往是不会直接给孩子们一下就吃掉的,一方面,柿子难消化,如果一下子吃太多容易引发消化问题,另一方面,大人会把柿子放在一个筐子里,放到屋顶或者高高悬挂在树上冻起来,做成冻柿子,然后在进入三九四九的时候再拿下来,用温水暖一暖,拌上炒熟的玉米面来吃。
吃新鲜的柿子与吃冻柱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新鲜的柿子,皮往往比较厚,也比较硬、涩,吃起来口感很不好,扔掉的会很多。但冻过的柿子则不同,皮子和里边的瓤都冻过了,基本上一样了,温水一暖,软呼呼的,口感很好。
冻柿子的做法极其简单,就是把买来的新鲜的柿子放在一个筐子里,上面铺上一层薄薄的草盖住,或者用塑料布盖上,然后在寒冷的天气里自然冷冻。
冻柿子的吃法很多,有放屋里慢慢融过来直接吃的,也有把它放在火上烤软了吃的,但在我们那里,更多的是拌着炒熟的玉米面一块吃。新鲜香醇的玉米面,拌上软糯的柿子肉,再少放一点点白糖,真的是好吃极了。
如今,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里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去城里或外地干活了,孩子们也都进城里上学了,常年留守在村里的也就那么几个不愿意离开老屋的老人了。
而我,离开家乡也已经三十多年了,即使偶尔回去也是看一眼亲戚朋友就走了,很少在家里住上个十天八天的,更是不知道他们还吃不吃冻柿子。
我想,应该是很少吃了,毕竟现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想吃柿子,随时都可以买得到,能吃到新鲜的柿子,怕是不会再费劲巴拉去做冻柿子了吧。
但是冻柿子留给我的记忆会永远在,对冻柿子的情怀也永远在,就像是离家的游子对家乡的那一种持久深远的情怀,尽管可能不会经常表达出来,但一定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