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咨询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话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心理问题会通过躯体不适表现,比如压力面前,有人心慌胸闷、头痛欲裂;遭遇困境,有人全身乏力、辗转失眠。心病往往导致身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不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但人人都有心理需求。因此,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初期的心理问题,类似感冒发烧,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和疏导,认识自己,善待别人,对症下“药”,解开心结,可以让你与他人和谐相处,生活更加幸福愉快。
本书没有从纯理论角度探究人们心理活动的秘密,而是选取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成因,答疑解惑:譬如婚恋情感的障碍,亲子教育的困惑,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书中有地方青年的咨询,也有部队官兵的倾诉……。一个个典型案例经过作者精心整理,虽然短小,却不乏精悍,引人入胜;虽然通俗,却富含哲理,令人回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这本选自身边故事的手稿,能带给心理工作者和正受心理煎熬的人们较好的启迪和参考。
第一辑
军旅生涯篇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
小伟坐在我面前的时候,非常拘谨,一脸茫然。他是某部队新战士,据班长介绍,小伟在新兵连有些神神叨叨,总是说有人要害他,还时常听到周围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大家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想离开部队,要回家,否则就会自杀。单位领导只好把他送到心理咨询室,想让我鉴定他是否有精神疾病,是否符合退兵条件。
在交流之前,我暗暗观察小伟。他中等个子,白白净净,目光虽暗淡但不呆滞,神情虽木讷却不僵硬。我给他倒杯水,示意他放轻松些。
我问他:“能谈谈你现在最大的烦恼吗?”
小伟说:“我想回家。”
我说:“什么原因呢?”
小伟看我一眼,然后说道:“我不知道自己来部队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天早上我一睁开眼就感到恐惧。”
“你恐惧什么?”
“我老听到有人在说话,他们在合计要害我。”
“那别人能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吗?”
小伟迟疑着说:“他们,他们说没听到。”
经过交谈,我了解到:小伟是北方人,和父母关系良好,是家中独子,中专毕业,喜欢文学,当兵之前在某电脑公司打工,收入不菲。选择当兵是遵从父母的意愿,自己也想到部队争取考军校。可是当兵没几天,他就发现自己莫名的恐慌和压抑,总感觉有人在监视他,要迫害他。他想回家,离开部队,甚至想到自杀。
我问:“你被体罚过吗?和同宿舍的战友关系怎么样?”
小伟说:“大家对我都很好,只是我不爱和他们说话。”
我让小伟做了人格测试量表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而他的职业能力倾向属于艺术型:理想主义者、想象力丰富、思维独特、直觉强烈。
我们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开始他神色黯淡,后来眼眶湿润,最后嚎啕大哭,承认自己并没有听到什么所谓的声音,也没有人要迫害他,只是对部队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纪律和紧张的作息感到害怕。他并没有精神疾病,而是对部队生活的严重不适应。
小伟说:“我的偶像是韩寒。我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生活,没想到部队管理这么严,言行举止、日常生活都是统一要求,我无法适应。我给父母打过电话,说自己想回家,父母却让我坚持,可是我感到再坚持下去,自己就会崩溃,我不想活了。”
我说:“你希望我给你开精神疾病证明吗?”
他点点头,眼睛闪出亮光。
我说:“你愿意带着‘精神病’的帽子回到家乡吗?忍受着旁人的白眼冷脸和指指点点,过下辈子吗?”
他没说话,不停地搓手说:“可是再待在部队,我宁可死。”
我说:“其实你很勇敢,死都不怕,还怕部队的管理?再说你有这种想法,应该告诉父母吧,父母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不容易啊!”
他摇摇头说:“那样的话,我父母他们会伤心的。”我说:“你死了,他们更伤心。”
小伟说:“可现在这种生活,我看不到希望,整天叠被子、站军姿、练正步,还要帮厨、打扫卫生,没有什么意义。”
我说:“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呢?你的经历,其实很多新兵都有过。来到部队,很多人都会不适应,想念家乡,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种感受很普遍。要适应新的生活,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你喜欢韩寒,可是韩寒也不是天生成功者,同样需要付出艰辛,才能走向胜利。你喜欢文学,精通电脑,在部队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好身边每一件事就有意义。面对挑战,你是选择安静地走开还是勇敢留下来呢?”
我给小伟制定了调整计划,先从他力所能及愿意做的事情开始;并和他的单位领导沟通,不要因为他装病而歧视他,要尽量多给小伟鼓励,发挥其特长;建议小伟父母对其压力不要太大,心态保持平和,毕竟在部队得到真正的锻炼比提干考学重要的多。
小伟下连后,在通信岗位工作,是连队文艺工作积极分子,单位反映其认真工作,表现良好。我想,我会一直关注他,这个追求完美、内心敏感的小同志。
【相关知识】 新兵入营后常见三种心理问题:一是“思亲念家”心理:这是远方游子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有些新兵在感受艰苦、遇到挫折、受了委屈时,想家念头愈发强烈,训练无精打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不着觉,有时还躲在被子里哭鼻子,甚至有私自回家、自杀等念头。二是“怕苦厌训”心理:训练场上,练军姿、踢正步、越野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新兵一天训练下来,体会最深的就是“困”、“乏”、“累”。这种长时间持续的生理疲劳,还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等心理疲劳现象。三是“紧张恐惧”心理:严格管理是军队的特色。军队管理要求高度统一,穿衣戴帽有规范,坐卧立行有标准,称呼举止有要求。管理上的约束、限制,会给新兵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如何进行心理调整:首先,降低期望值。期望过高,往往失望越大。如果入伍是为了尽义务、锻炼自己、提高素质、早日成才,就能为克服困难、适应部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充分做好心理准备。到部队就是要吃苦耐劳、磨练自己,否则非诚勿扰。第三,掌握部队生活规律。忙而不乱,紧而有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四,强化独立意识。迈出家庭走进军营,标志自己已是成年人,好儿女志在四方。第五,积极进行情绪转移。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和工作上,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金子总是会闪光的。
夜深人静时我总是睡不着
人生近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如果有人长期睡不好觉,估计他的生活一定会很糟糕。
张毅最近的生活就很纠结。他今年十九岁,是某部纠察连新战士,高中毕业后入伍。
张毅说:“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医生,这是病吗?还是心理有问题?”
我问:“这种情况有多长时间?”
张毅痛苦地把头靠在咨询室的茶几上说:“读小学时就开始了,那时情况不严重,读高一时又因为失眠、头痛影响学习,休学过一年。高考前,感到自己每次考试前的头一个晚上都失眠,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半夜才能睡着。没考上大学,在厂里打过短工,后来家里让我到部队锻练,我自己也想参军。可是到了部队,感到失眠情况更严重,头每时每刻都在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原来张毅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幼年时父母经常吵架,甚至还有家庭暴力发生,他很害怕。小学时,父母离婚,他开始感到头痛、失眠,高一时因经常感冒,做过扁桃体摘除手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自卑心理,失眠症状加重。入伍后不到三个月,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同室战友的门诊病例,上面写着该战友患失眠,需吃药治疗。他才知道失眠是一种病,一下子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性。马上想到自己天天失眠怎么办,将来怎样工作和生活,当兵不就白当了吗?一切都完了。越想他越害怕,越想早点睡就越难入睡,感觉整天头晕目眩、反应迟钝、非常疲劳,觉得人生暗淡、前途渺茫。近一个月来,张毅入睡困难,伴头痛、恶心,心悸、注意力明显下降,整天忧心忡忡,偶尔还有幻觉出现,影响了学习和工作。曾在医院做头部CT等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于是,他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张毅说:“有时候我真是生不如死,不想活了,太痛苦,我的脑子里有个东西,总是想来想去,就像有根神经控制一样,要是能把这根神经抽出来就好了。”
我说:“失眠的确很痛苦,但是你要相信这个病能治好,不是绝症,你也不会疯掉,你还会有美好的未来。”
那么张毅的问题怎样解决呢?心理测验结果显示忧郁分值、焦虑分值超过正常范围,可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焦虑情绪。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许又新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方法判断:张毅病程一个月,评1分;精神痛苦自己无法摆脱,需要别人帮助才能改变,评2分;对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评2分。总分5分,不符合神经症的诊断。对于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张毅的失眠问题已经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而且也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张毅小时候因家庭环境影响,精神压力过大,较同龄人更为内向、敏感、自卑,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对自己失眠有消极的认识,对以前考前睡眠失调问题,他只是主观推断,没有客观地分析和解释,忽略了其它相关信息。因此,心理治疗重点放在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也就是对失眠错误的认识。
我对张毅进行了放松训练和催眠治疗,运用自我暗示的力量进行激励。我让张毅躺在治疗床上,示意其闭上眼睛:“现在你躺在自然界最宁静舒适的地方,比如说在河岸上、花园里,时值阳春三月,松针落在河滩上、泥土里,你躺在绿草如茵的大自然,诗情画意、花香鸟语,这是多么令人陶醉……”十多分钟后,他进入催眠状态,我暗示他在催眠结束后,身心感到舒畅,精力得到集中。
通过多次心理疏导,配合药物治疗,张毅的睡眠问题得到了改善,自诉心情也好了很多。
【相关知识】 焦虑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相关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常于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为2:3。焦虑是预感到未来威胁,与惧怕不同,后者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而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威胁与焦虑的程度很不相符。
焦虑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使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解除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辅以各种形式的松弛训练及药物治疗,抗焦虑药既能稳定患者的情绪,又有助于心理治疗。
我的爱情鸟飞走了
周一上午,士兵队队长给我打电话,说驾驶员张林这几天情绪不好,总请病假。带他去医院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他们估计是心理问题,问张林他也不说,想请我和张林聊聊。
我认识张林,以前还乘坐他开的车去办事。在我的印象中,张林是个挺精神很能干的小伙子。
下午,张林应邀来到了咨询室。
我先让张林做量表测量,结果显示轻度焦虑。
我说:“这段时间,你感觉怎么样?有什么特殊事情发生吗?”
张林懒懒地靠在沙发上,唉声叹气地说:“他们怕我想不通,怕出事,唉!其实,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就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他说:“我这段时间头痛得厉害,一听到要出车就心慌,什么事都不想干,我原来不是这样的。我处了一个女朋友,大家感觉很好,在一起很开心快乐。她家里开公司特别有钱,她父母不同意我们在一起,说我是四川人,他们家是山东的,不找四川人当女婿。而且听我女朋友说,他父母找人来部队了解我,有人说我品行不好,是个骗子,和他女儿处朋友是为了骗取他家的钱。我的天啊!我被身边的人冤枉了,被人卖了啊!现在女朋友说她要当孝顺女儿,决定和我分手。我就是想不明白,当兵十几年,好不容易遇到一段可以携手到老的感情,却这样早早结束了呢!我到底该怎么办? 现在我已经和女友彻底没有联系了,我很想找她好好剖析一下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可是她马上就要回山东去了。我真想去找她,当面说清楚。可是你知道,我不能随便离开部队,而且我也担心去找她没面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想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情景,我是不是很没出息,我突然觉得活着没什么劲了,也不想工作,沁慧姐,我真的很痛苦,对了,你不是会催眠吗?把我催眠了吧,我很久没睡好觉了。”
看着这个曾经精干的小伙子如今为情所困,我真是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恋爱的过程很美好,失恋的后果很严重。我对张林的这段感情进行分析,他的爱情有太多客观因素掺杂在里面,也许还有地域偏见在其中,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人的感情基础、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感情是不能勉强的,任何人都有选择爱和被爱的权利,该争取时不要轻言放弃,但无法挽回时也要理智对待对方的决定,尊重对方的选择,潇洒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的。感情基础是在心灵上相互信任,生活上相互理解,工作上相互支持,不为金钱所迷,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家庭所扰。而现实基础是立足于现实,不能脱离社会。张林目前苦恼的是女友家里人反对,女友对你态度模棱两可,甚至要分手。
我说:“如果你真放不下她,是否可以坦诚地相互交流一下。你可以把自己对她的感情细细剖析,看看你们是否真的能在一起,有没有一起吃苦的决心。或者亲自找到她父母,将自己的情况细细述说。不管结果如何,至少表示了你的诚意和勇气。因为爱一个人是要给她幸福,而不是让她烦恼。如果她不相信,或者不愿意,那么勉强和痛苦又有什么用呢?即便你们分了手,你也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也是自己的一种财富。一般来说,在当今社会,父母的决定对儿女婚姻是有很大影响的,特别是对女儿,但是究竟有多少棒打鸳鸯、遗憾终生的例子呢?不确定,也无可奈何,这就是人生的经历。别人不认可你,一方面说明不了解你,另一方面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好。别人的思想我们不能勉强,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其实你没有失去什么,损失最大的应该是你的女友,她失去了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作为你来说,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断完善自己,真爱就在拐角处等你。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真正的缘分自然会来到。”
经过四次疏导,张林表示,他会继续努力,去争取女友及其家人的同意,但是也不勉强女友的选择,他依然会祝福她。
【相关知识】 失恋可分为假性失恋与真性失恋两种。单相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性失恋,因为患者与恋爱对象并未真正建立恋爱关系。真性失恋是指恋爱双方经过一阶段热恋以后的分手,这种经历是十分痛苦的。失恋大多有主动者与被动者之分,虽然主动者在分手后也会感到内疚,但绝大部分的痛苦常落在被动者身上。失恋还可分成慢速失恋与快速失恋。所谓慢速失恋是指恋爱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们时常争吵,最终导致分手;而快速失恋是指一方忽然提出分手要求,令对方猝不及防。快速失恋容易导致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有时当事者会短暂地出现忧郁症状,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的症状。
失恋的自我疗法:一是渲泄压抑的情感。失恋造成的情感压抑是十分严重的,如果不及时排泄这些压抑的情感,就会出现问题。有益的做法是找要好的朋友倾诉心中的痛苦。在恋爱时,恋人们相互倾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即爱欲)。现在,恋人忽然离去,这外流的能量失去了出口处,必然往回倒流,如果你内心的容量很小,倒流的能量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必然泛滥成灾,给你造成无法言喻的痛苦。现在你要做的便是想象自己是个水利工程师,怎么样将这倒流的能量合理渲泄出来。或把自己的精力倾注在其他的工作上,诸如写作、记日记、绘画等,都有益于排遣压抑的情感。二是认知重构法。失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痛恨对方,然后感到自尊的严重失落。恋爱中的双方都努力表现优点、掩盖缺点,也只看到对方的优点;失恋后则产生了否定自己或恋爱对象全部优点的倾向。那些走上绝路的失恋者则往往是由于自尊的严重失落。对失恋者来说,重新理一理混乱的思路是很有必要的。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失恋了,这个故事结束了,但还有我的事业、我的朋友和我的乐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分手就意味着我一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让我好好反省一下,防止下次恋爱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害怕发言的优秀营长
他走进咨询室时,身穿着笔挺的军装,军龄十四年,级别正营,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板寸平头,神情自信而略显焦虑。进门后,他环顾四周,到处打量,没有助手,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偌大的咨询室就我们两个人。
他见到我第一句话便问:“你能替我保密吗?”
我坦然地迎接他的目光说:“当然,这是咨询的基本前提。”
他深吸一口气说:“谢谢,真的希望你能帮助我。”
我知道他,名叫陈才,今年三十一岁,未婚,某营营长,在军区小有名气,荣立过二等功,是大区表彰的优秀指挥军官。个人条件也不错,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在大家眼里,他应该是一个完美、上进、优秀的人。
我问道:“你难道不快乐吗?为什么?”
陈才沉默了差不多三分种,然后开始说话了:“我有一个毛病,一直很苦恼。”
我直奔主题:“是什么苦恼啊?”
“我喜欢大声吼叫,有时还爱骂人,得罪了不少战友。”
我问:“你平时就喜欢大声说话还是偶尔这样的?”
他说:“有时候一紧张就想吼人、骂人。”
我说:“什么时候会感觉紧张呢?”
他犹豫了一下:“当众发言的时候。”
“谢谢你的信任,我猜你最近可能要出席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也许还要当众讲话?”
“是的,下周五,大区首长要到我们单位视察工作。我们营是先进典型,很多领导和记者都要来,据说还有中央七台,场面比较大,我必须当众讲话。一个星期前我就开始感到紧张,非常焦虑,一想到那天的场面,我就睡不着觉。”他同时有些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他隐藏在内心十多年的秘密,今天终于向我开诚布公了。秘密一旦为人猜中,就再也没有保密的意义。其实他也像许多有心理障碍的人一样,渴望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向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完完全全地把积压多年的痛苦倾吐出来。
接下来,我问他答,我问得很详细,他回答得毫无保留,叙述的时候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从他看似轻松的回答中,我可以感受到,焦虑的情绪总是紧紧跟随着他,无论他陷入极度绝望中,还是沐浴在灿烂阳光下,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之神总在暗中窥视着他。
对当众发言的恐惧,折磨了他长达十多年,起因却很简单,只因初一时有次在课堂发言出现紧张、脸红、发抖,怕同学看出来就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他说:“当众发言应该像丘吉尔一样,优秀的人发言时应该具有演讲家的风度,从容大方、思想深刻、谈吐风趣、情绪平静。而不应该感到丝毫紧张、更不应该出现面红耳赤这些没出息的行为。”
我很快理清了他内心冲突的根源,并与他探讨了他认识中存在的几对矛盾。正如他自己后来总结的,那几对矛盾就是他身上背负着的重重精神枷锁:
第一重是完美主义的枷锁,与一般人的想象相反,十分优秀的他有强烈的自卑感,而自卑感源于完美主义的桎梏。他是典型的凡事力求尽善尽美,且又内省力强的人,是自己最挑剔的审判员,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极容易产生自卑,如他对自己当众发言的脸红等感觉就特别敏锐,同时又为此痛苦自卑。
第二重是优秀男人的枷锁,紧张焦虑是正常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只有两种人——白痴和疯子才会彻底感觉不到紧张,即使像丘吉尔这样的演说家也同样紧张。日常生活中的当众发言既不是政治家的演说,也远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重要,这么多年他没有消除当众发言的恐惧,但工作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优秀的男人并不等于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缺点。
第三重是意志至上的枷锁,人的情绪本来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如极力要消除症状,就如企图一浪平息一浪,反倒会出现更多的波浪,接二连三地出现新的症状。他智商高,意志力强,把自己当众人发言感到恐惧看成是令人不快的东西,企图用意志加以排斥和否定,结果越排斥越为情绪所支配,就越来越脸红,于是又开始了逃避。他每次都自己写好稿,反复练习,还是会在最后关头找人代替逃避这令人紧张的场合,实在逃避不了的,就提前很多天开始紧张、痛苦、失眠,感觉越来越差,精神越来越痛苦。
重重矛盾重重枷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别人以为他谦虚实干,把出风头的机会都让给下属,其实他却恨透了自己爱脸红。
与成功和快乐一样,失败和痛苦也是我们必然经历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像接受生命一样接受失败,接受痛苦。
而对于心理咨询而言,找准问题,成功地解读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
我想:陈才大概是特殊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只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焦虑。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大约每八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可能会是,但很多人会以为是个性问题而忽略。害怕当众发言的优秀男人只能用大声吼叫来发泄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大声吼叫则象征着对冲破精神枷锁的渴望。
用日本心理学大师森田疗法理论来分析,精神枷锁与冲破精神枷锁的渴望,会形成长期的内心冲突,给人带来长期的痛苦,二者之间,彼此促进,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他患上社交焦虑障碍症的根源。
我建议他回到单位后,首先休息两天(双休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是大声地说话、吼叫,把自己所有憋屈在心里的东西发泄出来;然后接下来面临的当众发言,如果背诵不下来就照着稿子念,把大会当做连队的班务会,自己该干嘛干嘛,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顺其自然,克服困扰在心的障碍。
他说:“这样行吗?我试试吧。”
陈才在两个疗程(大约三个月)以后痊愈,年底他顺利升职。
【相关知识】 “森田疗法”核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理论认为,那些处于极易心理痛苦又渴望解脱的病人,往往都有着一些共同特质:敏感、有强烈的求生欲、特别关心身体和心理上的任何不适。森田疗法”第一步,消除这种过分在意的心态达到“顺其自然”。实际上就是在不具伤害前提下放开限制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放开其内心限制和恐惧,自然地重复病症表现。同时可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悟。第二步:为所当为。心理上的困境,往往涉及到整个生活的混乱。基于此,更要求让患者从生活全局的角度思考,打破原有的生活,重新建立起自己新的生活体系。学会如何掌握生活的平衡。要知道努力,但不在意得失。这才是健康生活之本!
如何与战友和睦相处
作为全军和成都军区政工网心理服务频道的咨询师,每天我都要收到很多网上留言,有干部或战士咨询,有情感或生活问题。对所有问题,我都详细作答。在工作之余,将咨询问题进行梳理,发现有的战友来到部队,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常常出现心理盲区,对人际之间交往较为困惑,咨询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择取数例,以飨读者。
网友“自卑的人”询问:“由于家庭原因,我很自卑,我总是对别人满怀敌意和不信任别人,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偏激,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我。自己感到人际关系很紧张,朋友也很少。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想得到别人尊重。我也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大度,不要过分敏感,可很多次都失败了。感觉到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不愿意和别人配合,精神很差,对未来的生活没也有信心。我要怎样才能克服自卑心理呢?”
因为了解信息不多,我是这样回复的:“自卑是一种情结,每个人都有,或强或弱。自卑的人,他也许在大家聚会时格外安静或特别喧嚣;也许在众人面前弯腰驼背或趾高气扬;他的服饰十分夸张或不修边幅;他要么很少发表意见,要么喜欢轻易承诺……当一个人自卑时,多少会有上述表现。怎样走出自卑,获得幸福呢?童年的经历是不可改变的,但这种影响却有望调整。承认自卑,接受自己是改变它的第一步;自我排查,找到自卑的根源是关键的一步;而自我接纳、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它也许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自卑会让你常对自己说“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而这些消极语言会令你更加自卑,对自己常说“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 最后,盯住现在的目标,关心你要做什么,要怎么做,而不是关心你做了什么,做得对不对。这会减少你对失败的回忆担忧,也同样会减少你对自我的关注。自卑有时是为了保护自已,但现实规律是:越自卑,越受伤。同时给你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1、微笑,你会感到世界变得美好起来; 2、赞美,用心发现别人优点,适时赞美,看看会有什么反应;3、共情,能够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4、倾听,让他人感觉到你的关怀与理解;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网友“小兵”问:“我当兵两年了,为什么班里的许多好事都轮不到我,比如按比例外出,都是轮流出门,可别人就可以加在我前面,还说是应该的。甚至训我说要求无礼,指责我以前外出过了,而且说得很难听,是我的人缘差么?平时大家对我说话也不知道是开玩笑还是嘲弄我。有些人好像看不起我。我感觉在班里地位很低,我以后该怎么办啊?沁慧老师,他们是不是欺负我,排挤我?我该怎么处理和大家的关系呢?”
真是个苦恼的小兵,我马上回复他:“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你所描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磨合问题,可以说这些现象很常见,尤其是在一个新环境中。因为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不知道你是否第一次过集体生活,所以现在我们首先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从改变自己开始。从你的表述中,我大致认为你可能是一个心思比较细腻的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许有些敏感,或许有时别人没有看不起你,你自己是这样想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多少会流露出一些情绪,这样就影响了与大家的关系。还有,你觉得别人对你说话像是嘲笑,以及认为自己在班里地位低,这多半也是你看到大家对你的态度之后,内心里觉得不舒服,故而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在人际交往中叫做“猜疑”。敏感多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我遇到过和你类似的战友,他们苦恼着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往?如果你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想想,究竟是谁的问题更多一些?假如有个别战友和你处不来,那可能是他的问题,如果你认为大多数人都对你不好,那么我们要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自身问题呢?人际交往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我们毕生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要你用心去做,愿意和大家和谐相处,我相信你一定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几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用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比如:你希望别人热情,关心你,首先你去关心别人;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你去帮助别人;二、人际交往的八个字:尊重、理解、真诚、宽容。每当与人交往时,遇到一些摩擦,想想这几个词。 三、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每个人都喜欢别人认真地听自己讲话,这表明对他的尊重。这也能使你尽快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四、要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难处,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问题。比如,如果别的战友加在你前面外出,你要想想他可能很着急去办某些事。如果你自己不是很着急,何不成人之美呢?这样你在别人心中会留下宽容大度的印象。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多体谅别人的不易,只要你真诚热情地帮助周围的人,相信没有人会排斥你。大家都会把你当成好朋友。
【相关知识】 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1、真诚:尔虞我诈的欺骗和虚伪的敷衍都是对正常交往的亵渎。真诚不是写在脸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伪装出来的真诚比真正的欺骗更令人讨厌。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往往是建立在我们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前提下的。3、让别人觉得与你交往值得: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但在其中,应该注意的是要不怕吃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和不要付出太多。4、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简单了就是给人家面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交往中处处逢迎别人。5、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要让别人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气氛中与我们交往。
转业——向左还是向右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的春节前夕和年底,都是军人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军官面临转业,士兵面临复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青春年华留在部队这片热土,如今打起背包回到地方,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的变动,更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难免会让人产生失落、迷茫和困惑。
春节后,咨询室来了一对夫妻,妻子介绍,她的丈夫叫冯军,四十二岁,空军某场站地勤人员,副团职干部,目前正纠结在转业问题上无法自拔。去年底冯军向单位申请转业,确定转业后,他选择了自主择业的分配方式。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冯军就觉得浑身不对劲,茶饭不思,生活无趣。每天面对大把大把的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想到自己的下半辈子将要如此度过。他很恐慌,跑去找领导,要求改成计划分配。可是领导告诉他,已经报批,分配方式不可能再改动。他感到自己被欺骗、被抛弃了,不该申请转业,在家经常无故发脾气,甚至半夜跑到河边,想自杀。现在单位对他很头痛,认为他在闹情绪,思想有问题。可是冯军觉得自己真的生病了,心理有问题,需要治疗。他觉得自己目前这种情况不适宜转业。
我问冯军:“当时为什么想转业呢?”他说:“在部队干了二十多年,想换换环境,头脑一热,就去申请,也没过多考虑,太冲动了。”我又问:“自主择业是你选择的吗?”他摇摇头:“没有,我被他们骗了,我去填表时,本来要填计划分配,可是他们(单位的人)说自主择业好,我就稀里糊涂填错了。”
填表签名,白字黑字,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对自己的决定应该是深思熟虑,除非受到外界的干扰。他的妻子补充道:“他平时做事还是很果断,这次就很优柔寡断,其实不管他是计划分配还是自主择业,我都觉得挺好,是他自己想不通。”
冯军有些烦躁:“我自主择业干嘛?离开部队我什么都不会,我就是一个废人。”我问:“你有什么爱好吗?”他摇头:“没有。”“你有什么计划吗?”“没有,我需要有个单位管着我。”
我说:“能告诉我你真实的想法吗?”冯军看看妻子,说:“我不想转业。”我问:“这能行吗?”他说:“单位就是不同意,我要和他们闹。”我说:“其实你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否则你也不可能17岁考上军校,成为空军。”他终于笑了:“以前我还不错。”我说:“现在你也不错,妻子美丽贤惠,默默支持你,小孩懂事乖巧,不用父母操心,你在部队工作了几十年,选择自主择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多令人羡慕啊。”
冯军缓缓地说:“可我什么都不会,性格又内向,在家时间久了,就觉得被社会遗忘了,很难受。”
我说:“有的事情可以改变,有的事情无法改变。如果经过调整,你可以计划分配,你还难受吗?”他精神一振:“真的?你知道有这个政策?”我说:“我不知道,我只是假设。”他有些沮丧:“就怕改不过来。”
我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每年送老兵离队,我也很想哭。你的焦虑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其实人生会面临许多选择,每当徘徊在十字路口,都会产生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我感到,你焦虑的背后是对自己的将来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对自己的性格不能认同。你现在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自主择业还是计划分配,而是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认知,客观评价外界环境和自身能力,愉快地接纳自己、接受现实。否则就算你到了新单位,心态没调整好,同样会觉得和想象中差距太大,那时你会不会又想着回到部队呢?”
冯军妻子点点头:“我也担心这个问题。”我对冯军说:“我建议你认真思考,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你对自己如何定位?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你有怎样的心态,就会收获怎样的命运,所以你的命运不在单位手中,也不是别人掌握,而是你自己决定。”
夫妻俩回去了,冯军说他要好好想想,想想他的军旅生活,想想他的未来规划。
转业,向左还是向右?天生我材必有用,知足常乐心才安。转业,转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精神状态;转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思想作风;转变的是身份职业,不变的是奉献精神。祝福每一位军人都能坦然面对考验,客观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人生,走好军旅生涯每步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我们的军旗增光添彩。
【相关知识】 转业复员干部有计划分配、自主择业和复员三种安置方式。一是计划分配。计划分配指由地方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多被认为是最稳妥的。优势为①有固定单位。②有稳定工作。③有福利待遇。④有社会地位。二是自主择业。自主择业指由政府协助就业、逐月发给退役金。优势为:①无后顾之忧。②生活质量不会下降。③享有充分的自主。可以凭兴趣、特长找工作,也可以学习充电,还可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④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复员。复员是指国家不负责分配工作,由本人自谋职业。
选择安置方式切不可主观臆断、一时冲动。个别转业复员干部在确定安置方式后要求调整,有的耽误了工作选择,有的因国家计划已下达难以调整。因此,选择安置方式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做到自主决定、自负其责,既要看到当前,更要着眼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