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每天都要用十分钟的时间来做冥想,做为一个初练者,开始是很不容易进入这个专注的状态。
据说是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起初知道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因为觉得这个方法太过于简单,也就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最初也只是有一个想练习的想法,心想在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试一试。
结果这一想法到最近才开始落实到行动上,开始练习时觉得不就是闭目养神感觉自己的呼吸吗,这么容易的事还值得去专门练习。
可是在开始真正练习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竟有好多次让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在看书的时候看到有许多的笔者对冥想进行过推崇,我也由此受到了感染,开始了对这个冥想练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了N多次的尝试,真正地体验到了其中的美妙也就是在最近,在体验到了这个感受后,我也因此想进入更深入地冥想以期望自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感受,让自己更深入地体会到那份奇妙的思想漫游之旅。
冥想怎么会和思想漫游产生联系了呢?
这也正是冥想的奇妙之处,现在也就是能做到感受自己的呼吸,让自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即使就这样也时间不长。
当你开始进入这个状态时会有新奇的发现,自己的思维开始不受自己控制,好多的念头会在脑中浮现,这时你必须要把思维拉回到注意自己的呼吸上面,不然自己的意识是会被这些随时出现的思想给带跑。
这些浮现在脑中的想法是很奇妙的,因为它们好像原本并没有在自己的记忆里,一些原本没有一点印象的东西好像忽然就蹦了出来,很多已经遗忘的事情竟然也被唤醒。
这些想法好像是在故意出来给你捣乱,让你无法专注起来。
跳出来的这些想法不断的打断你专注,需要你不停的把思绪拉回来重复地开始。
如果在经历过多次被打断,因而放弃了练习,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冥想的练习与学习某一项技能是一样的,其实应该说任何一项技能的习得都是经过很多次的打磨才会变得熟练起来,进而可以有效的掌握它。
这也说明了一万小时理论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在这里就不对这一理论加以评述,因为自己也没有做到用一万小时来做一件事情来加以验证,仅只来借用一下这个理论来说明重复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新的技能当你对它产生了兴趣,有要把它学会或者掌握的想法时,就要有实际行动来加以固化这个想法可行性。
一个想法的产生相对于是随意性比较大的,就像在练习冥想时那些跳出来的想法,它们很多在我们的脑中是无序存在的,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跳出来,而要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是要经过进一步筛选。
这时才是要认真考虑的,认识清楚这些跳出来的想法有哪些可行的,有哪些是无法实现的,找到那些有的放矢的想法,从而对其进一步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分拆,对经过分拆的规律来划分出它的主次。
经过一些系统的分析,把这些划分出主次的要点进行归类,从这些归类中列出每一步的具体步骤。
当把具体的步骤列出后也就等于是一个行动方案出现在自己面前,下面就是根据这个方案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在生活中我们大抵也就是如此做事情的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平时快到中午了,我们的脑中就会浮现出饿的信号,接着开始会有吃什么饭的想法出现,以前吃过哪些饭的种类会一股脑的蹦出来。
而这时自己就要对这些想法进行筛选,看那些适合自己吃的会不会因为中午紧而不能吃得上,是选择中午多休息一会吃些简单的,还是要花些时间做些好吃的慰劳一下辛苦工作的自己。
这些想法一旦在脑中形成,就会有下一步的计划,接下来就可以按这个计划具体实施了。
由此来看待想法与做到的关系是从无到有一个过程,最初先开始有了意识,由这个意识产生一个大致的轮廓,通过把这个轮廓形象化,具体的形成一条条可行的方案,通过这些细化的方案来融入到行动中。
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思考,再把这些思考的结果细化成一条条方案,就这样循环往复地把一些想法。变成现实也就是做到。
冥想与想法的联系是紧密的,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有很多的想法从脑中跳出来,这些跳出来的想法让你也会感到惊奇,原本毫无联系的信息在冥想中竟会互通了起来。
在冥想的练习中获得的想法也许有很多是不切实际的,也正是有了许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才演化出一些可以落实到现实中的真实想法。
人的大脑也正是因为接收到的信息量多,有了大量的信息在思维的高速运转中会滤掉一些垃圾信息,哪些信息虽然被过滤掉,但是还是会在脑中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会在你不经意间闪现出来,也就是在冥想的时候,这时的想法是在你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出现在你的大脑中。
而且这时出现的想法会特别的清晰,这还真是一个无法控制的意识,记得是在看《白板》这本书时,作者对意识这个概念做了清楚的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现在虽说对冥想正是一个初级练习阶段,但是这些体验对我来说是确实是从未有过的,它能让你在繁忙的工作中暂时得以放松,那些体验是让你欲罢不能的。
会有好多的奇思妙想从这个练习过程中迸发出来,也难怪有如此多的人对这一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