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书收到了

2025年元旦,我收到了漂流书。这本书自2024年8月18日从发起者椰岛晓露的老家海南越过琼海漂流到第一站浙江,又从浙江跨越大半个中国去了西北的新疆,然后折回浙江,接着又从浙江北上到了辽宁。停留不足月余,又南下到了江西我的案头。

收到快递的那一刻,内心十分欣喜,迫不及待的拿回家打开,心中暗自感叹,这真是我最好的新年礼物啊。

大概在一周以前,文友橙子发信息给我,说漂流书到她那里了,不日将寄到我这里来,问我要了地址。这时候我才突然想起来,在八月份的时候,我们的挖坑大仙椰岛晓露姐姐发起了这个漂流书的活动。按照接龙,我排在第六位。

接龙的时候就觉得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游戏,那份期待油然而生,只是很快淹没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橙子给我发的信息,心中的期待又被点燃。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地理都很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对中国的历史和地理,所以在打开漂流书,看到这本书的旅行痕迹时,心中升起了对它的羡慕之情。

我真想变身成这本漂流书,跨越千里去见每一个萍水相逢的文友,去到一个与自己家乡截然不同的地方,那里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和我一样有着共同对文字爱好的文友,我对他一无所知,对他的生活一无所知,可我们却似曾相识,像一位认识多年的老友,坐下来给我介绍他的家乡,他的生活,他见过的人,他看过的书。这是我曾经萌生过的对旅游的最好的方式。

只可惜我像大部分人一样,被困在自己的生活里。不过能参与这个漂流活动,将诗与远方的梦想寄托在这本书中,从笔记本里的来往信件,从那本精心挑选的书籍,从U盘里大家拍摄的家乡风貌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云游大家的家乡,遥看大家的生活,就已经非常知足了。

从文友橙子的更文,和她给我的信件中,知道她是一个出生在荆楚大地,远嫁到东北黑土地的奇女子。她给我寄来的书是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阿勒泰是多少中国人向往的地方啊,就如书中的插图描述的那样,大草原绿色就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那里有初雪淡溶的夏牧场,山下是青青草原,抬头是高山雪峰。每一棵巨大的树都迎身而立,向你说出一切 。羊群浩浩荡荡腾起满天满地的尘土,甚是壮观。碧绿深厚的草甸,大风中的阿克哈拉,大山远处若隐若现的阿勒泰骆驼峰。

这些都与我从小生活在的江右丘陵深处的风貌完全不同。

当天晚上忙完所有的工作,我就迫不及待的翻看了前两篇,

第一篇题目叫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因为名字太长而忘记了名字的人。作者在一个叫喀吾图的地方开了一家杂货店,经常赊账给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这那里民风淳朴,"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束缚住一个人",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着实感动到我了,让我觉得这个遥远的地方异常亲切。

这个被忘记名字的人却例外,过了好久都没有过来还钱,以至于作者认为他是不要脸的加蛮人。于是向来往的牧民打听,想要找到他。

直到有一个人惊讶的告诉作者,纸上的那个名字就是他,写在纸上的字,他清楚的知道是自己的。然而,他却对这笔账毫无印象 ,可是他认识写在纸上的字是自己的,当即拿出一部分钱还账。剩下的钱又分四次,持续半年给还上了。他是那么的贫穷,却又那么的诚信。

我生活在中国的江南腹地,世世代代过着的是农耕生活,在我们这里最高的追求是读书做官,奉行了千年的耕读传家。对边疆的游牧生活知之甚少。

仅有的了解来自于历史书上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进犯,北方虽然土地广袤,但气候寒冷,不适合农耕,只适合放牧,土地的产出比很低,大概是农耕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农耕地区,一亩地养活的人,在放牧区,需要1000亩。这就造就了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北方游牧民族,长久的袭扰中原,并不是想入主中原,替代中原的皇帝,只是想来中原抢劫财物。这也并非是草原民族的人生性残暴,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存。

北方生存条件恶劣,遇到灾年,牛羊马群因为没有牧草而大量的死亡。他们又不像农耕民族,有仓库储存粮食,一遇灾年只好南下,抢劫粮食渡过残冬。

当然,草原民族不到情非得已也不会南下抢劫,毕竟打仗是有风险的,不抢,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渠道,就是与农耕民族进行贸易,所以在中原的边境上都会开通很多榷场,牧民们用牛羊马匹来换取中原的盐铁及其他生活用品。

我想在阿勒泰的牧民们,这种淳朴的民风,首先是因为生存条件所决定。草原虽然广阔,但物质稀缺,就更需要彼此之间互帮互助。

这让我联想到我老家,村子里只有20多户人家,平时年轻人都出去城里上班上学,留在老家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延续着几十年前的生活,种粮、种菜,养鸡、养鸭、养牛、养猪,农闲的时候就上山砍竹子,捡梧桐树的果实,以及其他的各种副业。

因为在家的人太少,所以他们像是又过上了合作社的集体生活,大家商量着一起播种,一起收稻子,一起上山砍柴。平时谁过生日,全村在家的人聚在一起过生日。最近天气冷了,就燃起篝火聚在一起调谈天说地。

因为有了网络,他们把在老家的这种生活拍到了我们村的群里,引来在外务工的乡亲们的羡慕。

《阿勒泰的角落》,我看了两篇,虽然是不一样的生活,但很多地方都可以共情到。无不赞叹李娟的文字是那样的细腻,精准。

这让我萌生出了想要写一写那个躲在丘陵深处的老家,那里的每一处犄角旮旯,每一个渐渐老去的人都值得我去记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