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大金国皇帝完颜亮,读完柳永《望海潮》这个词,觉得杭州全是美景,简直是人间仙境。后来还专门派了画师悄悄跑到杭州,回去给他画了一幅杭州长画。完颜亮看完觉得就冲着这些美景,也一定要攻打杭州,把南宋灭了,于是发兵10万。
当时南宋的谢处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谴责因为柳永把杭州写的太美了,才让杭州的百姓因为战乱颠沛流离。
其实当时不光金国,朝鲜,日本都有很多柳永的忠实粉丝。他的词虽然不受当时的上流社会认可,但是在民间流传深远,当时就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在唱柳永的词。柳永就有这种魅力,同时代的文人不服不行。
但其实柳永这一生过得挺穷困潦倒,官运特别差,后来长期落魄在烟花柳巷,也导致他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柳永本来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朝中大官,中过进士。他的同辈和小辈都有中进士的,他与同辈人一起参加科考,其他人中了,唯独柳永不中。
柳永小时候就已经才华横溢,远近闻名了,但就是考试的时候特倒霉。25岁第一次参加科考,宋真宗认为他的作品肤浅“属辞浮靡”,直接刷掉了他。于是年轻气盛的失意少年,写下了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其中有这么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说功名利禄都是浮云,还不如喝喝小酒,唱唱小曲来的快活恣意。对自己的境遇进行了反讽。
虽然他做了词来发牢骚,但是那时的他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认为自己不中只是时运不济。所以在《如鱼水。地里疏散》中写到“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第2次参加科考是5年之后,虽然奋发苦读了5年,但是没办法,宋真宗不喜欢他。柳永考了3次都以失败告终,有个不喜欢自己的领导,柳永太难了。
第4次参加科考,好容易熬到换领导了,这时宋仁宗接管宋国。宋仁宗想起来柳永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的词来了,心想你不是说功名利禄都是浮云吗?怎么还一次次来参考,便划掉了柳永的名字。这波操作简直扎心。
终于在他晚年的时候第五次科考,宋仁宗放宽考核标准,考得进士身份。但是这辈子最大也就做了个县令。
虽然考场失意,但是一直也没放弃寻找机会。有一位姓史的官员,特别想帮助柳永。当时为了庆祝天降吉兆,写了一首新曲子《醉蓬莱》。他赶紧找到柳永,让他赶紧给皇上写首词,皇上一高兴没准就能当官了。但是柳永认真写好的歌词,反而惹怒了皇上。
词的第一个字“渐”在古代指皇上的病越来越重,正好宋仁宗这段时间身体不好,他一看怎么着,你这是在诅咒我吗?还有“太液波翻”,你想推翻谁?走后门没走好,反而把皇上给惹恼了,偷鸡不成蚀把米。柳永是郁闷坏了,从此就沉溺于烟花柳巷,把他的才华写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这些诗词在妓女中传唱,也能换点生活费。
虽然受了这么多打击,柳永做官的心思也一直没停。打算找人推举一下,后来找了宰相晏殊,当时许多文人都是他推荐的,比如出身寒门的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他提拔起来的。但是晏殊是看不上他的,觉得他写的东西是“三俗”,他的文采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文化。
不只是晏殊一个人这样认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人对柳永的词都不买账。比如大学士苏东坡,对柳永就十分看不上。后来辗转到了杭州找他一个好朋友,从小关系就不错,打算去杭州投奔他,于是就写下了那首引起金国攻打杭州的词《望海潮》。最后好朋友也只是对自己敷衍,官场任然与他无缘。
读着柳永的一生,我脑海中就想到一个委屈巴巴的才子形象。他的经历其实和我们职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以史为鉴,顺应社会的主流,但也要保留心中的一方净土,不丢失自我,外圆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