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春节期间,身为驴友的我踏上了云南大理的一周自助游之旅。
入住在一家洱海边上的名宿,老板是个热情的白族小伙,板寸头,小眼睛,自称段公子。因为住一周,和段公子有句没句的聊天,一来二去也熟悉起来,相谈甚欢。坐在前台前的沙发上讲大理的民俗文化,介绍当地特色小吃,安排包车环洱海。一周下来已成为很热络的朋友。
最后一天,和以往旅游一样,要寄一张当地的明信片回上海,这可能是很多旅友共同的爱好。因为没找到附近的邮筒,时间也仓促,我把已写好的明信片交给了段公子让他帮忙寄一下,热情的段公子拍着胸脯说:“包给我吧!”我们拥抱拍肩而别。
回到上海,盼星星盼月亮,大概一周后,大理的明信片送到了。一拿到手,我就楞了,收到的不是一张明信片,而是一个信封,原来的那张明信片被包裹在里面。我立马发了微信给段公子。
“段公子,明信片已收到,谢谢!外面还包了信封?”
“是啊,我怕路上远,把你的明信弄脏了,就再套了个信封,你看我第一次寄明信片可就是寄给兄弟你啊!”
看着没有邮戳的明信片,和端端正正抄着我家地址留着邮戳的信封。我内心一口老血差点喷出,实在哭笑不得,寄明信片不就图在上头收集有个当地邮戳么!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2点:
1.《故事的力量》课中提到了“知识的诅咒”,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常识,其实别人并不一定知道,就像寄明信片是不用加信封的。我们要把它讲透讲明白,而作为培训师在授课中更需要注意这点。
2.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用自认为对的方式对待别人,而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是否又找到了员工内心真正的需求,给到恰当的激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