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标题:-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为第一原则。(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则)
作者的观点:你的标准,决定了你的成长;
他列举支撑他观点的举例:
(1):你去餐厅吃饭,只是为了吃饱肚子,找最近的地方,如果是为了吃到最好的东西,就会进行最高标准的综合评比,找到最优。
(2):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低标准的人,受身份环境影响带动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成熟高标准的人,打破旧环境的束缚,寻找更高层的新环境和要求。
(3):对比自已?
-3.1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足已证明。。。
其中有嘲讽,打击,也曾被信任的老师说我一直在原地转和被误解,但我初终一直孤军奋战在学习上以高标准为原则在奋斗。
-3.2同样在读书上,以往仅是为了把书本读完,但现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想把这本书读完讲给别人听。
(4)人无法超越想象中的自已,难超过自已所处的圈子,去往最高目标之处,怎么办?
只有一个办法,见到更好的,舍弃现在的环境和人。
例如:我已放弃了之前一直有些情感依赖但影响我情绪,给不了高能量的环境或人的接触,现今反而让自已情绪相当稳定和不受影响,身心灵比以往更健康。
他人所说:不做破釜沉舟的狠心,不知道曾经的生活多么狗血;也有些是在给予你情怀的人身边,但产生反作用时,更难受的是对方不知道这种对我产生负面情绪的影响,及他身边人对我的误解。有些好人,使你一直处于反复波动情绪,从爆发到自责,内疚,痛苦,并欠下她人眼中对我各种不知足加不自知的负面印象,及反观他人对我的好所带来的负担,反复进行自我道德绑架及欠下人情债,一直在原地打转,被多方误解。最后,我想说:我本善良,反观现在的空间好自由。
(5):吴军老师在得到app里所说,怎么给自已定一个高于同龄人同圈子的高标准?
答案:
1心态上:内心渴望更大的成就;
2同侪效应,加入更优秀的圈子。
2:你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3:格局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层次
作者的观点:你的选则,反映你的格局。
3.1:他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并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作者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并从目标,眼界,信念三个维度来解释这四个格局。
层次1:盲从
层次2:逐利者(立功)
层次3:理念人(捍卫真理,立言)
层次4:至善之人(立德,为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这是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理解的人生格局,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
第二大标题: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含义:即人生中选则太少怎么办?)
作者的观点:我们人的选择多少,固然受外在的限制,但亦受自已的观念认知限制产生认知偏差。
他用四个案例来说明这观点。对我极有启发性。。。
四个案例的认知固化思维:作者分别从“当前处境”,“理想目标”,“内心状态”四个隐性假设分析,得出四个案例的人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导致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1,碎片化时间不能用来学习,
认知偏差2,工作是拿来挣钱,不是拿来学东西的,
认知偏差3,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学习
解决办法: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些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固化思维。
这相当于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放出来,去观察自己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什么,打破这些前提(固化的思维)
打破前提,用李笑来的话来说,是元认知能力。
举例:下次找。
反思:
以后遇到种种困惑或问题,或遇到别人求助,都可以把自已从假设前提中抽离出来。
从源头思考问题,这时候很多问题可能就直接迎刃而解。
我们自己本能是: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其实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去解决。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是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而成,但这些是不是世界的真相呢?一般都不是,所以认知偏差,太容易产生了,这个部分也可以想想怎么为我所用,比如最近的烦恼有哪些,是不是自己预设了假设前提,在我看来可以通俗说成是因为认知偏差,自己把自己的选择堵死了,本来是有蛮多的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偏差,培养元认知能力,是跳出来看自己。
作者还提出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及三种新思维框架,(051-058页,也很有用。)
第三大标题: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选则太多怎么办?
(1)作者的维度分析法:(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1.1从源头开始梳理,想想why.
1.2重新定义问题,因素穷举。
1.3:在罗列的因素中筛选。-什么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1.44:列表格,依次打分。
涉及情感的选择:
听从内心直觉声音,比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更好。
我个人反思:
1如结合第一章的四象限做长半衰期选则。
2:自已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做减法的选则。
第四大标题: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作者观点:选则是可以不断被修正的。
1: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举例1:《我想看到的世界》作者苏克,放弃文学博士,从0开始学习法学
举例2: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可汗,放弃高级分析师的高薪稳定工作,去做一个前途未卜的公益项目:线上教学视频
如果是你,你能做到?我们很多人可能做不到,但什么是你最终想要的???
2: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作者观点: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它既是不断延续的,也是不断变化着的。
书本及他人交流中寻找到的案例:
举例1:李善友老师的话来说是这个时代越来是非连续性的
举例2:想到了《重新定义团队》的作者,放弃麦肯锡的咨询师,去做了人力资源,然后来到谷歌……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吧……
举例3:罗辑思维罗胖,一开始说要做个手艺人,转眼就去开了公司,罗胖说内容的盈利模式里,只有电商最靠谱,转头他就去做内容付费去了
说罗胖出尔反尔的人是他自己的问题,老指责别人出尔反尔的人,自己才是最容易出尔反尔的……
反观我自已:
在这个时代,不要想着一个选择管一辈子,人要不断地破除认知局限。
因为人的看法是根据环境变化做调整,只要人在成长进步,眼光和视野就不该还停留在过去,只有停滞不前的人才会不变。一个不断否定自己,迭代自己的人才会成长。而指责他不断出尔反尔的人,本身就没变化;
例如:我对一件事情的看法的改变及对他人的认知的不同,但唯一不可变的是人的品德及内心始终遵循的真善美。一个人只有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过去很SB,才是真的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