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孩子比作上天的神灵与星辰,有人相信孩子的眼睛里承载着未来和希望。就像在花蕾上洒满晶莹的水滴,给嫩绿的小草洒下灿烂的阳光,我们都愿意将自己全部的关注给予孩子。
大家可能大部分是有孩子做父母的人,在家里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觉得特别的黏人?他是不是一发现父母亲不在身边,他就开始大哭大闹,不肯停下来?他是不是特别的不愿意离开他经常呆的那个熟悉的家庭、环境?
他也很少愿意去在外面跟小伙伴交流交往,显得畏手畏脚的,很难去探索一个外界的一个世界,如果你的孩子面临的这些问题,那么,可能我们就在面临着孩子的依恋的问题。
依恋是婴儿和抚养者,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他们之间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婴儿倾向于保持和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接近性,但婴儿感觉到依恋对象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安全和放心。当依恋对象离开的时候,婴儿就会觉得焦虑不安,害怕,甚至沮丧和愤怒。具体的就可以表现为孩子跟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是愿意跟他亲近靠近,还与他分离的时候,他有反抗。
大家经常会会提到安全感,有时候说我安全感不足,我经常会在人际当中,或者在婚姻、亲子过程中,我觉得我安全感不足,觉得孩子安全感不足,其实这个安全感都跟我们的依恋有关。
只有依恋发展的好的或者是依恋模式比较正常或者比较良好的,安全感才会充足。就像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和认真对待下健康成长的心灵,能够被足够的去爱护和呵护,那么他的安全感就会充足的,他内心里是对周围环境或者是对人际没有畏惧感,或者是不会感觉到压迫或者被抛弃这种感觉。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他觉得前方有困难,或者有不能够达到的目的的时候,或者他觉得有有危险的时候,会回过头来寻求妈妈的帮助。那时候虽然不会说话,他可能会伸着手、回头,张望着母亲,希望她给予安全和支持。
那么,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呢?依恋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婴儿早期,在与主要的抚养人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一定的研究表明,依恋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六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在两岁的左右形成。
依恋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3个月,这个时候称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孩子孩子无论是跟母亲接触,还是跟陌生人接触,都会笑,大家一抱新出生的孩子,你看他多喜欢我呀他都冲我笑。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是没有形成依恋的时候。孩子的面孔识别或者是对亲人、对母亲是没有太强的依恋,分不清的。
第二个阶段:选择地反应阶段。
这个时候,婴儿更倾向于对熟人,有微笑,尤其是对母亲,我们发现在大概3到6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他就会选择你。陌生人抱孩子,他会哭会闹,他会要妈妈。这个时候有一些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看这孩子大一点了,反而娇气了,或者是反而挑人了。
其实这个是孩子正常的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到了这个阶段,说明他成长了,他其实是能够识别自己的亲人,能够有反应,也是他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第三个阶段:就是6-3岁,这时候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
这个时候,6-3岁的孩子,他们往往会非常的粘母亲,要求母亲不光是抱一抱或者是喂养,很多时候在情感上与母亲非常大的连接,所以说很多初为人母的女同胞们也会在这个阶段,觉得非常的辛苦。辛苦不光光是体力上,比如说早年要喂奶啊要哺乳啊。但是在精神层面,在情感上面,投入更多的给予孩子,所以这个时候也是婴儿依恋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依恋关系是在三岁之前,大概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心理依恋关系,那么,孩子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的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与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方面的性格更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他人、残酷无情、神经质等消极的、异常的现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遭遇抛弃的孤儿,往往容易出现自卑、冷漠、无情等负面的性格特征。
如果在儿童依赖形成阶段,妈妈能够给予很好的关注,儿童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即他们能够在与妈妈的亲密与独立中保持平衡。妈妈离开,他们虽然有压力,但还是可以去玩自己的,等妈妈回来了,和妈妈依旧亲密。
因此,我想告诉父母们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心理控制力的大小,不在于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于父母智慧有多少,更不在于父母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于父母为孩子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于父母在孩子依恋时期(0至12岁)的陪伴有多少!
希望家长能意识到安全依恋的重要性,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赢在人生最早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