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描述一个畅销书作家高邦彦被杀的故事,叹为观止!名作家就是名作家,架构出一个个的故事迷宫,互相交叉,最终还原真相,走出迷思。
描述方法也很特别,故事主角是刑警加贺恭一郎,通过他的视角和查案思路展开,但又同时以手记的形式从高邦彦的朋友野野口修起头和承接。
从读者的视角,一次次以为看到了真相,但一次次又发现是谎言,或虚构出来的事实,太精彩了!像一个个的思想实验在现实中展开和验证,又从一个个当事人的视角去解读故事,于是整个故事特别曲折饱满,让人看到人性的复杂,也让人看到人性的脉络。
究竟这么大的恶意从哪里来的?加贺理出来的是野野母亲不经意间对社区和高邦彦的蔑视,这好像蝴蝶效应在恶意流中的反应;但是为何高邦彦的善意没有得到蝴蝶效应大放大!为什么他的善意确惹来杀身之祸?
野野这个角色又怕可恨也可怜,母亲煽动了一下恶意的蝴蝶之翅,在他懦弱自卑又善妒的性格中得到循环放大,最终他设计了一个精妙的死亡之局把童年好友成年后也在帮他的高邦彦杀害并且还杜撰了自己于高邦彦亡妻之间的绯闻往事和自己才华横溢且被迫当起高邦彦影子作者的事实,将其作为谋杀的动机!
好好刑警加贺心思缜密,最终层层剥出事实真相,还了高邦彦一个清白,但我不禁又在想、事实背后是否还有事实?动机背后是否还有动机?恶意背后是否有善意?善意是否又夹着恶意,大千世界,混沌一起,形成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动,变化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