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我们更能活在当下,哪怕只有五分钟她都要玩一下
父母最应该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发生事情的反应
相信平静的力量
孩我们总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
所以要感谢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唤醒者,他来到我们身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家长更成熟。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像照妖镜一样照出你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你要知道,孩子本来是觉醒的,你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你只需要让这个觉醒的孩子保持他的天性。他会爱自己,他会对自己好,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做事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态度,这是三岁以前的孩子本来的样子。但是随着我们的教养,慢慢地把他变成了跟我们差不多的人——有烦恼、发脾气、喜欢摔门、喜欢跟他人对抗。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作“我被看见”,第二个叫作“我有价值”,第三个叫作“我很重要”。
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并不是钱,并不是荣誉,我们需要的是被看见、有价值、被尊重,这三件事也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这里边有一个东西要给大家念一下,叫作“过火之灾”,就是好多家长在头脑当中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有点过火,什么过火呢?
过于害羞
过于文静
过于早熟
过于激进
过于冲动
过于散漫
过于不上进
过于无所谓
过于小心翼翼
过于敏感
过于不专心
过于懒
但是你们只要做一个很简单的回忆,回顾一下你们上学时班里的排名,跟今天你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一一对应的,你就明白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生有很多起伏错落的过程。
因为贴标签比怀疑自己要容易得多,一个人最难的事是反思、改变。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突然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于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再改变。但实际上,生了孩子以后才是我们真正改变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块儿不断地进步的时候
千万不要对于成为好家长有浪漫的想象,它是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
所以,恐惧使得我们的爱成为成长的对立面。
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
“爱,我的定义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爱你的孩子,不要求回报,你只是因为爱了他就已经满足了,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让孩子必须用一些事情来跟自己交换。
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挫折有它本身的意义,有可能这个孩子在这儿所受的挫折,正是其后让他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动力。
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通过这样,我们歌颂着每个孩子生命的独特体验,包括他们惊人的力量,也包括他们自身的局限。
如果一个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控制一切,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生,这个父母就叫觉醒的父母。
人生哪来那么多幸福呢?如果我们在人生当中追求永远都要一帆风顺,永远都要幸福、都要开心,那是虚幻的,会让我们很累。如果你对于不幸有着恐惧,表现是:
孩子似乎不开心了,你会马上试图让他们开心,迫不及待地要插手处理他们的伤痛。(孩子不能在家里面表达难受。只要孩子表达难受,你就会想办法,比如带他去看电影,或者给他买东西。)
孩子性格敏感脆弱,你会看不起他们。
当孩子的情绪让你觉得不安时,你无法用同理心对待他们。(比如有的父母会说:“男孩子不许哭!”)
你不教孩子如何处理伤痛,只教他们如何避开它。(不能够接纳伤痛和不幸。)
当孩子考试得了C时,你就开始恐慌了。
见到孩子长胖了,你马上就要他们节食。
孩子觉得自己不聪明,你就请来一群家庭教师。
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被朋友排挤了,你感到不开心。
孩子把书包忘在学校,或者把手机丢了,你就大骂他们一顿。
这个恐惧会把孩子所犯的各种各样的错误都夸大,把犯错变成一个不得了的事。
这就是改变。“是的”代表接纳,代表意识到了自己的恐惧,接纳自己的恐惧。“但是”代表着勇气,代表着自己打算去干。这就是走出我们内心恐惧的过程。
“我们的‘自我’进一步得到了膨胀,以为自己很强大,很重要。”你看,你在不断地养育那个喜欢狂吼的“自我”。“一旦我们习惯了恐吓孩子,从情感上要挟他们,孩子便会害怕我们,表面上服从我们,但长期而言这对他们改变行为几乎没有帮助。孩子的内心还会充满着诸如厌恶、愤怒等情绪,要是我们持续这样用情绪虐待他们的话,他们甚至会心怀怨怼。”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紧绷的临界状态,甚至搞不好就崩掉了,就要大喊大叫、吵闹、打架,原因就是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被威胁、恐吓、交换所挟制的。所以,孩子觉得“你根本不是爱我,你只是欺负我,你只是控制我”。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现在的家长当年都想过早点逃离这个家,每天压力太大,每天被家长不断地用情绪裹挟和欺负。所以,要学会从情绪到感受,给自己的感受铺一条直路,自己去面对它。
第六个方法,叫作“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好多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独立自主,为什么呢?他们说:“我怕他会走上弯路,我怕他会出危险,我怕他会……”这个作者很狠,说了一句话:“你能保证自己出门坐的车不出车祸吗?你连这个都保证不了。”就是你连你的人生是不是能够绝对不出事都保证不了,你凭什么觉得你能够保证你的孩子完全不出事呢?甚至反过来,很有可能孩子出事是你造成的,你的过度作为使得这个孩子痛苦、焦虑、抑郁,这个孩子才更有可能出事。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应该保证”,实际上我们无法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会让孩子独立自主。有一个学术词叫“情感融合”,“情感融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家长分不清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完全裹挟在一起。孩子难过,他也难过;孩子不高兴,他也不高兴。这种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父母永远都拆分不清楚,他们反应就总是过激,总是掌管过头。我们要学会情感自主。
第七个方法,叫作“从批判到共情”。家长遇到孩子的情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反应是喜欢批判,觉得孩子不应该这样。这个作者讲一个人特别有意思,这个人是一个爸爸,他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软弱。他的儿子只要哭,他就大发雷霆;他的儿子只要表现出胆小,他就会大发雷霆。后来他的“大发雷霆”使得这个孩子更加懦弱。他只好找心理医生咨询,才挖掘出来原因。这个爸爸生长在纽约布鲁克林(一个治安不怎么好的区),所以他从小到大担惊受怕,从小到大生命受过很多威胁。因此,他的生命当中埋下了一个“反应芯片”,就是人绝对不能够软弱,人只要软弱就会被欺负。他的触发点就在这儿,只要孩子一软弱,他就受不了了。
我们对孩子太容易批判,而孩子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共情。真正的共情和那些育儿书上简单地讲的一两句反映情感的话是不一样的。比如,很多家长会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得把它吃了。”你看,我们只是想快速地搞定他。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的共情,不是要操纵他人,是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出于共情的回应,是马上认识到他人的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极大的不同;认识到要想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们必须完全抛弃自己的期望。要做到迅速放下自己的期望,要求我们专注当下,明白与他人相连是一种双方每时每刻能量的交换,但并不保证事情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要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选择。共情是真正地接纳对方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技巧去控制孩子。这一招是要学会从不断地批判到共情。
第八个方法,学会“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一个家里的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绝对不是我们说的“觉醒的家庭”。完全没有规矩的家庭,反而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作者在书里边不断地强调,你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但是很多家长一旦说不,就要喊着说,就要凶着说。那是因为你恐惧“不”,你恐惧“拒绝”。我们可以非常开明地在家里边定下规矩。
好的规矩的特点是什么呢?有这么两个特点:“这条规矩是否服务于你和你的孩子更高层次的自我(而不仅仅是你的“自我”)?这条规矩是否有商榷的余地?”孔夫子讲:“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规矩是可以商量,可以讨论的。作者认为规矩不用太多,但要有一些帮助人生长进的规矩,一定要有底线。比如说:
尊重自我——做好自我防护,包括清洁和睡眠
尊重个人所处的环境——整洁的房间和家
尊重个人的内心——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过程
尊重家庭和社区——与人沟通及贡献社会
这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规矩。
最后一个方法,叫作“从战场走到谈判桌”。如果你自己不觉醒,你会发现你跟孩子天天都在作战,都在争吵。而实际上,你们可以通过共同在谈判桌上协商来面对这些问题。你进步,他也进步。既不溺爱,同时也不争夺。溺爱就是过度地讨好,因为你心中的恐惧,你惧怕产生矛盾,所以你过度讨好,产生了很多溺爱的行为。溺爱的行为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规矩在哪儿。
如果你和孩子争夺话语权(就是这事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这意味着你的自我在不断地膨胀。而你的自我膨胀也会带来孩子自我的膨胀,你们双方的自我都膨胀,那家里就会成为“战场”。如果你们能够回到真我,回到真实的那个自己,那么你才能够真的爱他,才能够真的知道你是喜欢他的,并且接纳他现在所产生的一切。
我觉得《家庭的觉醒》这本书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启发在于,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觉醒的家庭中,你自在,孩子也自在,你不会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跟别人不断地产生摩擦,整天觉得“我的尊严呢”“我的面子呢”“我说话算不算数呢”,这都是你强大的自我。实际上,你在不断地成长,当你们双方都自在的时候,这个家里面不再是控制,而是爱、理解和倾听,然后每个人努力地做好自己。我们为孩子所能够做的事,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这就是一个觉醒的家庭所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