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都感觉有写不过来的文,一转眼三天没有学习《论语》了,总感觉心里缺少点沉甸甸的充实感,今天赶忙抽空学起来!
《论语》述而篇中有一章: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i二声)其如予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一下这里所说的桓魋是何许人也?
桓魋就是宋国司马向魋,一位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呢又叫做桓魋。
那么这一章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正所谓“一身载道,长存于世”便是最好的说明!
书中记载,在公元前492年,孔子要从卫国去陈国时,需要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就带兵去想要加害孔子。
而当时呢,孔子正在和他的学生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了大树,而且要杀死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的保护下离开了宋国。
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句话,也正是在他逃跑之中说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圣人孔子对于德的自信。
他觉得凭自己是上天赋予的,有非常高尚的仁德之心的人,他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呢?说不好听点,他能奈我何呢?
其实孔子的自信,他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自信,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道德的自信。
据说后来李白的诗中“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自信就是来自于孔子的道德思想里面。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只要道德能长存于世,孔子的思想就能长存于世,这便说的是“以身载道,长存于世”的道理!
接下来这一章子曰:“二三只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里指的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其实这一章很有意思,像我们现在一样,古代也一样会有学生投诉自己的老师,在这里很明显,通过孔子的这段描述,证明他被学生投诉了
说他对学生的教诲不是言无不尽的,而是有所隐瞒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孔子绝不是这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仁德的品质可以判断!
其实弟子们有疑虑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那么,他的学生当中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就不免有人会产生疑惑,是不是孔子没有把他所知道的都教给自己学生们呢?
所以,孔子为了解除学生们的疑虑,就说了上面那段话,你看我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都是跟学生们在一起的,我的一切都看在你们的眼里,没有任何隐瞒,而且我也没必要去隐瞒不是吗。
为什么孔子每天都是跟学生们在一起呢?他觉得言传身教更重要,因为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他的学生们都可以从他平时的点点滴滴学习到很多东西。
不仅仅是教授的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孔子自身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在不自觉的流露出来,这些才是更值得弟子们学习的。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作为老师,你的一言一行是不是值得学生们来效仿,来学习呢?
现在的学校仍然有个别老师对学生是出言不逊,我真想知道当你把那些难听的话说出口的时候,自己不会感到羞愧吗?你是老师,自己有老师的样子吗?
因为这就是在我身边听说的事情,所以只是说的个别现象,作为老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那么多学生看着,不要求你能像孔圣人那样给自己的学生做多么好的榜样,但是也请别把孩子们往沟里带!
我是至善至柔,如果愿意可以陪伴你一起成长,加入简书会员,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开心的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