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0-1550的设定逐渐完善了。
本文主要记录一些对外交方面的补充设定,用于此时期同人。
南海诸侯国在设定中的“驻宋使节”、“驻雍使节”都是设定用语。准确的说,诸侯国派出的使节分两类,第一类是特使,比如贺正旦使、贺生辰使、贡使等,因事,因人临时派出的使节。名称不做限定,以事而定。
.第二类是常驻使节:
1.诸侯国派到宋朝的常驻使节,统一称为“进奏使”。“驻宋使节”是一种通称或者叫别称。
2.宋朝派往平等国家,或者在外交上享受优待的朝贡体系国家(高丽或者西夏)的使节,统一称为“国信使”。
3.宋朝派往朝贡体系国家的使节功能,暂定1350年前由派驻的史官兼任,1350-1381不做统一设定,1381年后全部改为“国信使”。
4.诸侯国与辽、宋以外国家互派使节的官称为“往来使”。公国与王国之间互派使节同样适用,直到1381之后,改为国信使。
5.“国信使”的意义与历史上相同。“往来使”是编得,来自“往来国信所”这个国书交接机构。
6.诸侯国派往辽国的常驻使节,官称统一为“通信使”。
7.使节官印的区别方法在于官称前加国别,例如“邺国进奏使印”,即邺国驻宋使节的官印,“周国通信使印”,即是周国驻辽使节的官印,“曹岐往来使印”,则是曹国常驻岐国使节的官印,反之,“岐曹往来使印”,则是岐国常驻曹国使节的官印。
上表是外交简称临时设定表。简称规律是国名——首都名——君主家族名依次选取。土著特别一些,取决于最初接触者的喜好和印象。
8.黄金时代的外交规则,西方使用公使(包括全权公使,即大使)、领事体系;东方使用国信使、通信使体系。往来使被取消。国信使相当于公使(包括全权公使),通信使相当于领事。诸侯国在黄金时代的常驻使节体系,不再是整齐划一的。1381-1460算是对立时期,诸侯国的使节体系还是对立的,主要是金洲同盟和麻逸同盟的对立。体现为同盟内统统国信使,同盟外统统通信使。1460后逐步正常化,国信使和通信使的设置更加理性,更倾向于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1480-1500形成初步的国信使、通信使体系。在与蓬莱洲、昆仑洲乃至泰西的交往中,逐渐走上设立往来国信所(外交代办)——通信使公所(外交领事)——国信使公馆(外交公使)流程化的道路。将建立外交关系的程序正规化。
9.黄金时代之前西方的主要外交官是公使与全权公使,使用领事制度的主要是西班牙和拜占庭。西辽受到东西方的共同影响。蒙古帝国的外交使节只有公使。昆仑洲除了桑海帝国没有职业外交官(他们学自周)。
10.大部分阿拉伯世界的外交体系未做设定。赫宰麦与伊拉克接受了东方外交制度。
11.吴朝内藩在京常驻使节成为“进奉使”,特例是后高丽,仍称“进奏使”。外藩使用东方外交制度。
暂时如此。如果写同人时有冲突,会再做修改。
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