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叫贡院,是由一个个不到两平米的小号子组成,那地方太小气了,除了坐着顺畅外,站也不完整,睡也不完整,考生要在里面呆个九天六夜。
我们现如今读书,是从幼儿园,再到小学读六年,再上初中读三年,再上高中三年,然后去参加高考拼大学。那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才能的人,就可以直接去京城参加大考呢?当然不是,其实也是要一级一级过关才可以的。
要想参加科举考试, 首先你必须得是个童生。要考上童生,你必须上私塾苦读书,学到一定量的知识后,再去参加县试和府试(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地市)。
府试过了关就是童生了,童生可不是少年儿童的意思,这么理解吧,童生就相当于一个毕业证,在古代,有的七八十岁还在拼命考,结果也只拿到个童生的毕业证。
考取了童生,也意味着可以去官办的府学,州学(相当于公办的学校)读书,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然后获得一个毕业证,叫生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
古代的秀才可算是大知识分子了,是蛮风光的,见了县官可以不跪,秀才骂街县衙也打不得他。
有了秀才的身份也容易找工作,可以做私塾老师,可以去应聘官员家的幕僚,更重要的是,可以去参加高等级的科举考试。
先参加乡试,乡试可不是我们现如今乡镇的考试,那是要去省城的贡院考的,乡试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据史料记载:在明代共有15个贡院(大概每个省一个)。明末清初《朱舜水集·答源光国问十一条》中记载:“(明制)分天下为十五国,南、北两京为天子京畿,故不言省。而十三省乃中书省之分署,故曰省。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云南、贵州为十三省,合南、北二京,为十五国。三年一大比……大集举子于省会。”
15个贡院分布在各省的省会,因为是各地士子参加乡试的地方,所以又叫“乡闱”。学子们就在小号房里进行考试要考三场,每场间隔是3天左右。
乡试的主考官,一般是朝廷从京城派来的大官,乡试考中之后就拿到了举人的毕业证。乡试中的第一名叫解元,再是我们平常说的文魁,文魁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状元,而是指乡试的第六名以及第六名到以后的考生。
拿到举人的毕业证后,那就拥有去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了,会试是在第二年的春天举行,地方官府会发奖学金作为进京赶考的路费。
会试过关就进行殿试,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是在皇宫里举行,而且由皇帝亲自点出状元。
殿试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选出三个幸运者,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也叫赐进士及第;二甲是从第四名到第五十名,叫赐进士出身、三甲是五十名之后,同进士出身。
其实在古代,拿到了进士的毕业证,就非常了不起了,那可是高等学历,有了举人的身份,就意味着有了做官资格,即使不做官也是一县名流。读过《范进中举》的都知道,主人公高兴过了头结果整疯了。
如果这乡试,会试,殿试拿了第一名,那就是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者可谓是凤毛麟角,据记载,历史上有17位才子“连中三元”,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等2人;宋朝的孙何等6人;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等3人;清朝的钱檠等4人。
在古代还有种监生,监生是没有按流程通过乡试会试这样的考试,而去了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读书,就好比现代的学生不用高考被保送清华北大。监生也分好多种,比如说一定品级的官员准许送一子入监读书叫恩监,官员因公牺牲儿子入监读书的叫做荫监,还有花钱就能买到的例监等等,但监生是没有资格做官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为了拥有一个读书人的名份吧。
话说古代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环境极其艰苦,这么多天吃喝拉撒全在小号子里,都是自带干粮或就地生火煮饭,考完试整个贡院更是臭气冲天,甚至有身体扛不住的直接在那里倒下。
想想在那样的小小空间里,竟然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地方,这不仅是考验文化,更是考验身体素质呀。
时代在发展,如今的各种条件是先进多了,就拿我们小县城来说,如今的考场,都配备了空调,而在十年前,大概只有电风扇,再往前二十年,大概连风扇都没有。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极不容易的。
去努力,去体悟,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