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拙乃为育人之道
读《曾国藩传》有感
最近在读张宏杰著的《曾国藩传》时,才发现那个经典笨人故事讲的竟然是中国三大圣人之一的曾国藩。故事里说,梁上小偷想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再偷东西,但两觉醒来,这位笨学生还没背完,小偷一气之下背完后嘲弄而去。虽说是民间逸事而已,但也确实说明曾老天资平平,连个梁上小偷的能力都没有,但是笨拙的曾老一生的成就,这个天资稍高的小偷远不能比,就是天资远比他高的左宗棠和李鸿章也远不如他。
曾老的成就正是受益于他的人生哲学——“尚拙”,崇尚笨拙。曾老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有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所以,基础打得牢固,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
掩书想想,这个“尚拙”与当下“尚巧、尚活”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深思之后你会发现曾老的人生哲学正是当代育儿指南。曾老的笨其实也告诉我们,人的成长规律是开始要慢,然后才能成长,最后才能达到较高的高度。
近三四十年的中国教育,在“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召唤下,走上了催熟、抢跑的快车道上,从幼儿园开始卷,到小学卷,到中学疯狂卷,仿佛不卷一下就错失了一个成龙变凤的机会。然而,事实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如我们我期待的越来越强大,反而越来越倒退,到了高中不会学,大学毕业就躺平、摆烂。事实证明,过早的取巧并不利于人的长期发展。反倒是“厚积薄发”更有利于成长,更值得颂扬。
其实,从我自己的成长来看,我也是个笨孩子,小学一年级,数学总是不会,老师说我不是念书的料。可是二年级以后慢慢就开窍了,现在的我也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学习能力很强。而我的儿子,每次接触新事物都比别人慢半拍。出于对自己笨拙的了解,我从不批评孩子的笨,只是鼓励他不断去探索。慢慢地,儿子就从笨孩子到追上同龄人的脚步,到能在全国顶尖大学上学,现在在世界知名公司工作。这些都应得益于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着急,接受孩子的笨拙,鼓励他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前行就行。
在我的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目睹了很多小学了了,到高中吃力甚至无法坚持读完书的例证。让我更加觉得当下教育更应坚持曾老的“尚拙”,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慢慢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会了,而非记住了,或刷题练会了。过度“尚巧”短期也许有效,但不利于长期发展,而人生确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与其“巧断命”,倒不如“拙增值”。
我们呼吁,给“拙”孩子更多的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吧!他们只是花期不同,只要给他们成长的时间与空间,他们也能开出的鲜艳的花朵,也许花会更艳、更持久、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