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尝试着听电子书,以 得到APP 上的“每天听本书”为主,听了《金字塔原理》《番茄工作法》《黑天鹅》《反脆弱》《第五项修炼》《穷查理宝典》《刻意练习》《定位》,把很多之前想看但一直没时间或者读不下去的书都听了一遍,畅快淋漓。但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听就听过了,除了书名基本没啥印象,甚至看到书名都想不起来内容,真是春风过驴耳。造成这个原因的,一是没能充分理解书籍内容,二是听的时候在拼命捕捉信息,没时间停下来构想应用场景,三是听书的时候一旦受到了外界干扰,再次捡起来时就会断片,一时间想不起来之前都说啥了,如果能完整听一遍还好,不复盘的话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很难搭建得起来。
解决的办法想了想,有以下途径可以试试看:
1.每本书多听几遍,听完后自己模拟试讲给别人听,以教为学。
2.听完后先是自己画画音频的结构图,然后和官方提供的文字版比对。
3.觉得有必要深度研读的书购买纸质书,完整或者挑选精华章节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一步学习查阅。
当然,听音频书并不影响阅读纸质书,听音频书固然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一个手段,但过于简略,有时候听完只是感觉自己听懂了,并没有深度理解,“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其实如果方法不当的话,阅读纸质书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此外,讲书者作为二传手,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也值得怀疑,大家肯定都玩过“拷贝不走样”之类的游戏,第一个人所表达的信息,经过中间几个人的曲解(虽然他们也是想努力准确表述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最后都荒腔走板得让人难以置信。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也是一项用进废退的技能,如果疏忽久了,真的会荒废,这点在自己阅读《金字塔原理》时很有体会。读小说时会很轻松,但阅读严肃读物和技能学习类的书籍终究会艰难一些。有时候不能避重就轻,需要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冯唐在《三十六大》里说,“一年至少要念四本严肃书籍。严肃书籍的定义是,不是通常在机场能买到的,不是近五年出的,不是你看了能不犯困的。”十分赞同。
纸质书读了三本,具体如下。
1.《沙拉日记——为爱创业1000天 》
个人评价:★★★
想起了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小心,那就优秀点,如果不优秀,那就小心点。”朴实无华的一本书,讲述了洋葱哥和番茄妹之间的小故事,和心路历程。也许故事没有多少传奇色彩,但十分真诚,嗯,如果你不传奇,那就真诚些。看的时候仿佛在阅读一个朋友的博客,不娇柔不造作,读起来很舒服。哪篇是葱哥写的哪篇是茄妹写的,也是风格鲜明,即使不看署名也一目了然。整本书看下来,觉得葱哥和茄妹跟刘备好像,一直都在哭……蛮可爱的。书中一段话还挺受触动的,“也许你一直想成为一条大鱼,但是海洋里一定会有大鱼和小鱼。我觉得不一定要成为大鱼,做一条快乐又努力的小鱼也挺好的。 ”没有人生来就是大鱼,鱼儿都是在一次次选择中决定是苦心孤诣地奋勇拼杀还是携手相伴地共同成长。也不矛盾,哪有那么绝对的事情,都是在有限条件下的各种平衡。邓布利多说:“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的选择。”王潇潇洒姐说得更清晰些,“人被抛到世间,本身的存在并无意义,但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自己创造——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2.《台北人》
个人评价:★★★★
以小见大处处用典的一本书。很多小短篇都改编成了电视剧,足见蕴藏的海量信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沉浮,好看,让人慨叹,也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进行了丰富。难以摆脱的沧桑感和悲凉感。喜欢金大班。
3.《金字塔原理》
个人评价:★★★★★
先是在得到上听完了这本书的音频,然后对照目录,觉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翻译得更佳,于是选择了这一版,但是……依然很难读。一方面佩服成甲对这本书的通透理解,另一方面觉得中英文语言特点、中美文化差异以及自己的逻辑性差,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非常挣扎。连滚带爬地看完了,和音频相比,书的文字结构更加完整,对每个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案例,非常适合精读学习的一本书,而且感觉研读英文原版会比阅读中文版收获更大……书中介绍的写作、思考、解决问题和演示的方法,能够夯实工作方法的基础,虽然未必适用所有复杂问题和情境,但确实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力解决许多问题的能量。确定逻辑顺序和找出共性分组,通过绘制结构图来界定和分析问题这几招非常受用,演示的逻辑一章也可以作为PPT标准教材了。
如果你对哪本书感兴趣,欢迎留言,如果感兴趣的人多的话,我会把它拓展成“三分读书”系列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