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杰,快起床!都八点了,还没起床,练球快迟到了!”
“哎呀,妈,你怎么不早点叫我呢?”
“为什么是我不叫你你就不起床呢?你不知道早点睡吗?早睡就早起了呀!”
“我已经睡得够早了,十点就睡了,起不来有什么办法!”
“那你还有三个闹钟呢,三个闹钟都闹不醒你吗?”
“是啊,声音太小了......”
现在进入暑假模式,离开了上学期间紧张的作息时间表,孩子每天早上都不记得要起床,每次喊他起床就变成了一场追责大战,他总是有各种理由来推卸责任,妈妈的责任、闹钟的责任、就是没有自己的责任!
怎么就有个这么不负责任的崽呢?作为妈妈,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任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作为家长,我不愿意每天早上都开启追责大战,每天早上来这样一场辩论赛,太耗费心力了;对孩子来讲,遇事推卸责任,这是一种转移和回避问题的模式,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在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情绪,也没办法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学校生活,也没办法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破解这种情况,让孩子为自己的早起承担起责任呢?
心理咨询师大卫•托马斯是专门为男孩及其家庭提供咨询服务的专家,拥有近30年的咨询经验。他针对男孩心理及情绪问题的咨询经验和案例中总结出养育智慧,探究男孩消极情绪背后的真实原因,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指导,并且把这些经验总结在了《易怒的男孩》这本书中,应用书中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效的帮助男孩走出消极情绪,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
书中这一段话,强烈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正如我们讨论过的那样,男孩与母亲的关系陷入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责备。在面对失败或失望的时候,男孩往往会先指责别人,然后再指责自己。这些年来,我遇到过不计其数这样的男孩,责怪母亲、老师、教练、女朋友、兄弟姐妹、同学和朋友。
当找不到东西时,男孩会责怪妈妈没有把东西放在正确的位置,但不会考虑可能是自己放错了地方。
如果考试搞砸了,他们会责怪老师没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承认自己可能没有充分学习或准备。
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比赛成绩,他们会责怪教练没有让他们做好准备,而意识不到可能自身练习得不够。
当兄弟姐妹之间发生冲突被大人批评时,他们会责怪自己的兄弟姐妹挑起了事端,而不是承认自己的过错。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男孩往往在责备和羞愧之间摇摆不定。他们很难抵达趋于中间的健康地带。
这段文字中描述的场景,完全与我家男孩一模一样呀!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读完这段文字后,我发现原来这只是男孩的一个常见行为模式,之所以遇事先指责他人,是因为没办法面对失败带来的羞愧感,这会让男孩觉得自己像个白痴,觉得自己很差劲;所以通过指责将责任外推,“是你的错”,“是她让我这么做的”,“老天爷的事情我有什么办法”,从而逃避这种羞愧感;可这种指责也是他人无法接受的,又会反弹回男孩身上,再一次让男孩产生羞愧感,再一次推责逃避,在责备和羞愧之间摇摆不定。
作为母亲,如何才能帮助男孩拿回健康的自我掌控感呢?
书中介绍了一种陈述法:
首先:收集,让孩子写下几句他曾经在沟通过程中说过的关于责备或羞愧的话;
其次:转念,帮助男孩说出对事物不同的表述。
这些陈述可以帮助男孩建立情绪与事实多联系,帮助他把自己锚定在事实和积极的自我掌控感上。
于是在小杰练球回家后,妈妈挨着小杰坐在沙发上,先关心的问了今天练球的情况,接着开启了聊天:
妈:“杰,妈妈今天学了个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早起的时候不再吵架,我们一起来试试好不?”
杰:“好吧,先说好,不准批评我!”
妈:“好吧,保证不会批评你的,如果要批评,先批评妈妈,好不好?”
妈:“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收集我们早上说过的责备对方的话,或者感到羞愧的话”
妈:“第二步是:把这句话转成一句正向的鼓励的话!”
妈:“比如:妈妈早上责备过你,都八点了,还不起床!,转成正向的鼓励的话可以怎么转呢?哦,能一觉睡到自然醒,好幸福呀!”
杰:“妈妈,我早上也责备过你,怎么不早点叫我起床!该怎么转成正向的鼓励的话呢?”
杰:“哦,我也想像妈妈一样能自己早起!”
妈:“哇!杰,你也学得太快了吧!厉害厉害,在下佩服不已!”
妈:“我还说过一句:三个闹钟都叫不醒你吗?转向成:哇!杰!你的睡眠太好了吧!吃好睡好身体好,说得就是你呀!”
杰:“妈妈,我还说过.......”
。。。。。。
就在这一来一回的转向中,亲子关系的坚冰开始消融,杰宝慢慢找到了自我掌控的感觉,自觉对自己的早起承担了责任,母子之间又开始恢复了往日的亲昵!
亲们,需要注意的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在养男孩上也一样,自控力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得靠长时间的耐心和努力。对于小男孩来说嘛,前进两步又可能倒退一步,这很正常,作为家长,咱们得从长计议,在出现反复时,想想怎么帮他们打破那个老一套的思维方式,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从短期来看,调节情绪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成为孩子幸福时刻的见证者与守护者,而非他们情感上的唯一支撑。而从长远来看,我们更是在为男孩未来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让他们懂得珍惜与尊重,而非将他人视为生存的依赖。
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关系里头感到满足,快乐,而不是觉得非得靠谁才能活下去。因此,我们应当鼓励男孩建立那种能够增进幸福感、促进个人成长的人际关系,而非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