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刷朋友圈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的信息:
某某月收入3000短时间内变为了30000;
某某靠坚持写作、读书年收入过百万
某某自媒体网红运营个人品牌估值过亿、过20亿……
为什么别人都凭知识变现了那么多,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或许你每天都在坚持读书、听书、写作、分享、健身等。你是一个努力勤奋的人,但实际上越是坚持你越焦虑,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坚持,看不到结果为什么还要坚持?
付出过多,想要的结果却遥遥无期。
我们看到了别人成功的表面,但很少去思考成功背后的原理。
罗振宇每天6点左右发1条60秒的语音,坚持了至少4年,如今估值网上流传70亿;
Papi酱微信公众号运营7个月,粉丝高达2000多万;
“咪蒙”公众号文章篇篇10万+,开通不到1年破1000万粉丝。
……还有很多很多成功的自媒体。
不知道成功的自媒体人是否熟读《定位》一书,但他们几乎都在娴熟的运用”定位”理论。
罗胖刚开始的定位是:有种、有趣、有料。
所以,他每天发的语音以及在优酷的《罗辑思维》视频都很有趣,从迥异常人的思维角度解读(有趣),有独特鲜明的观点(有种),把多本书串联起来,高度提炼知识要点(有料)。
现在罗辑思维的重点是在自己的得到APP上,而得到的定位是:全国最大的知识服务商。
从罗胖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产品的成功还是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定位。
一、究竟什么是定位?
《定位》书中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则“定位”需要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据位置,这个位置是与众不同的。
二、如何占据用户的心智?
有人说,图象比文字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图象让人脑中形成画面感,更容易记忆。但在《定位》一书中谈到,图象制造的视觉效果,会带给人更多的信息,容易分散公众的注意力。图象进入人脑后最终在头脑里扎根的是文字。
占据心智,短期内,图象效果好,但从长远来看,文字效果更好。比如说,你先听到“苹果”这两个字或者大脑里先出现“苹果”这两个字,你大脑里才出现“苹果”手机或者“苹果”水果的画面。
从用户的心智出发,把自己变成用户,用户在想什么,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例如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有一个理论是“1分钟让自己变成小白”,从小白的角度来检测自己公司的产品。
所以说,为什么腾讯的产品为什么那么受欢迎是有原因的。
从产品的角度看定位:
想到凉茶,我们大脑第一个蹦出来的是“王老吉”(中国第一凉茶品牌)。
想到打车软件,我们大脑第一个蹦出来的是“滴滴”。
想到手机,我们大脑第一个蹦出来认为最好的是“苹果”(世界第一手机品牌)
想到最大的知识服务平台,我们想到的是“得到”。
从人的角度看定位:
想到“罗胖”,感觉是一位满嘴歪理但听起来有理且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的人。
想到“papi酱”,感觉吐槽短视频是做得最好的。
想到“咪蒙”,写情感毒鸡汤的文章是最牛的,极会煽动读者的情绪。
前期定位精准,才能在同质化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我们的心智被占据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如果不定位,我们很难和其他人竞争,我们会被浩瀚的信息所淹没。
罗胖每天1条60秒语音,所有人都做不到,他坚持下来了,他和所有人都不同,最后他胜出了。
Papi酱的视频如果不吐槽,可能戳不中读者的痛点。总是说美好,或许大家见得太多了,我们需要新鲜感。
咪蒙,如果她因为有人骂她三观不正、传播负能量而去改她的写作风格,可能她不会斩获那么多死忠粉。她就是要三观看起来没那么正确,敢叫嚣、敢骂人、敢黑人,无所畏忌坚持做自己。
三、定位的要点:
1、用户听到你(或你的公司、你的产品),立马会有一个联想;
2、这个联想长期出现在用户的大脑,形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3、最好的定位,就是你已经在用户大脑里基本上处在第一的位置;
4、定位是一个方向,需要你投入时间持之以恒坚持。
5、不要想着去扭转用户大脑中固有的认知,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难的,不如帮用户梳理清晰他们的认知,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6、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7个以上的单位,某一个品类很少有人会记住7个以上的品牌,定位传达的信息要简单。
大部分人只记住同一品类排名前两位的品牌。例如,摩拜与ofo,万科与万达,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蒙牛与伊利,麦当劳与肯德基,耐克与阿迪达斯,美国总统与国务卿(副总统大部分人并不清楚是谁)。
7、不要想着满足所有人。
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需要你或喜欢你。如果咪蒙要满足所有人,就不是咪蒙了,她只吸引那些喜欢她的人,不喜欢她的不是她的精准用户。
四、个人成长如何运用定位理论?
1、抓住刚出现的机会。
博客、淘宝、微博、直播等这些平台刚起来的时候进驻,就比后进来者机会更大。
微信公众平台刚上线的时候,你随便发什么文章,很快就可以积累大量粉丝,现在进入微信公众平台想要快速崛起,难度自然大大增强,微信的红利期已过,进入了精耕细作期。
但也有例外,即使在再红海的领域,也依然能有冒出者。例如微信公众号“夜听”2016年9月上线,半年涨粉1100万,2017年9月粉丝数达到2400万。
如今除了微信公众平台之外,“今日头条”的“头条号”是很多自媒体人的发布内容的首选,今日头条正处于内容生产的红利期,各位自媒体人可以多多参考。
2、思考你的优势在哪里?
可能你的优势不止一个,你未必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举例,可能你会演讲、写作、阅读,但单方面比你做得好的人有不少。如果你要三个领域一起上“演讲、写作、阅读”都做,有可能给人感觉定位不够聚焦和清晰,这需要你把“演讲、写作、阅读”串联起来,变成你唯一、与众不同的一个定位。
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在单一领域里尽可能找到你的第一。例如以写作为例。有些人会专门教“小白从零开始学写作”,有些人会教“爆款文案”,有些人专门写“情感文”,这些都是切入不同的细分领域。
3、学会用逆向思维思考,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当所有的个人知识服务收费都很低的时候,你推出高价位,这也是一种策略。但前提是你的产品和服务是该领域里第一个提出的高价位,因为一旦价格定高后,再往下调,差距太大,营销就会变得更难。
当大家都在追求速读的时候,李笑来老师提出要一个字一个字去阅读。
当流行歌手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唱嘻哈的歌手火了。
当大家都在说自律带给人成长时,我说自律是反人性的,不自律也可以快速成长《不自律的人怎样学习才能不落后?》
4、取个好名字(或者网名)很重要。
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你的成长通道或者你个人。
演艺圈很多人就改过名,或者用自己的艺名。名字改过后,风水及人气就变得不一样。
成龙原名“陈港生”,杨颖不常见杨颖,叫“angelbaby”,冯德伦原名叫“冯进财”,舒淇原名叫“林立慧”。
网络上很多知识大V,行走江湖用的都不是自己的真名,如秋叶、六神磊磊、剽悍一只猫、同道大叔、和菜头等等。
除非你本来已经很出名,而且名字不错,例如,乐嘉、吴晓波、罗永浩、李欣频、陆琪。
你的个人简介需要有一个好名字,你的课程需要有一个好名字,你的文章需要有个好标题,你的公司要有个好名称。
关于如何取好的名字以后单独成文供大家学习。
国家也需要定位。比如提到法国,你会想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提到日本会想到樱花,提到美国想到硅谷,提到中国想到长城,这些已经在世界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认知。
那些名气不够大的小国,是因为他们没有去宣扬自己的文化,文化宣扬和输出,本身也是一种定位。
秋叶老师的定位就很好。前期以“职场PPT”起家,形成了互联网第一PPT的品牌,后来继续往社群运营、知识IP打造、人脉连接等方向发展,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个人在前期要快速崛起,需要定位,当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进行新的定位,但如果你已经在你的领域已经是第一,这个定位就轻易不要改,可以保留,如果还想去涉足新的领域就可以进行新的定位或者创立新的品牌。
学会定位,个人成长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