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三顾”,襄阳“不顾”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兴起了文化热,一个突出的标志和现象是争抢名人故里、故事等。发展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时,出现了争抢潘金莲故里、武松草料场具体位置等极端现象。
比如,历史上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哪里,赤壁古战场到底在哪里?历代典籍、历代名人等观点不一,湖北省内就有蒲圻、嘉鱼、黄州三个地方争夺。
蒲圻的证据是,《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就是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今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专家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称,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嘉鱼县的证据是,典籍《水经注》《大清一统志》和今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认为赤壁古战场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
黄州的证据是,唐朝诗人杜牧、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当作赤壁古战场,苏轼《前赤壁赋》称赤壁“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岩壁垂直,一片赭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
争论的结果是,蒲圻说占了上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认定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赤壁古战场位于蒲圻。而这场论争结束的方式也最为典型,湖北蒲圻为了巩固胜利果实、避免再起论争和麻烦,更名为赤壁市。这样做,彻底结束了论争,巩固了胜利成果,也与黄州的“东坡赤壁”区别开来。
同样属于湖北省的襄阳市与河南省的南阳市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却没有结束得这样彻底。当年争论时,请来了北京、武汉的高校、社科院著名专家、学者,了断这一历史公案。根据充分的历史和现实证据,最终认定诸葛亮躬耕地位于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当时《襄樊日报》刊发整版文章介绍专家学者评判的依据和情况。但河南南阳似乎并不是心服口服,认为自己有关诸葛亮的历史遗迹才是真正的历史遗物,南阳市还设有卧龙区这样的地名。襄阳市为了巩固胜利成果,把古隆中所在地的原襄阳县泥咀(嘴)镇,更名为卧龙镇。
诸葛亮躬耕地位于湖北襄阳的古隆中,是主流观点。以直接与诸葛亮、刘备等有关的成语“三顾茅庐”的解释为例,《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华成语全典》《中华成语词典》等字词典均指出发生地在湖北襄阳。
最近河南省南阳市又打起了“三顾”牌。南阳铁航投集团推出15组高铁列车冠名,冠名的内容是“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这15组列车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杭州、厦门、南昌、长沙、武汉、西安等大都市,影响力不可小觑。南阳市似乎还拍摄了形象宣传片,标题也是《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不过内容文案是“一顾始倾心,二顾渐生情,三顾也依依,此处亦吾乡。”似乎没有推翻成语“三顾茅庐”的原义和诸葛亮躬耕在湖北襄阳的定论的意思。不过,南阳这一系列动作的影响力是不可小看的,它的影响面还是很大的。对于不知论争内情的人或只看诸葛亮《出师表》字面的人,尤其是广大年轻人来说,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目前,暂未从媒体上看到湖北省襄阳市有任何“回击”或“纠正”的措施,也许襄阳认为不值得“回击”吧。但是,谎言重复一千遍,也可能成为真理了。襄阳市还是应该重视起来,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以正视听。但襄阳、南阳是几千年都搬不走的邻居,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本就是一体,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内,襄阳市也可以不必那么较真。
从古人的对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躬耕地论争的态度。清代时,湖北宜昌人顾嘉蘅(生卒年不详,道光庚子科(1840年)二甲第五名进士)任南阳知府时,倾向于认为诸葛亮躬耕地今河南南阳,他为南阳武侯祠题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大有折中调和之意。当然,今天也有观点认为,襄阳古隆中是遗迹性名胜,南阳武侯祠是纪念性名胜。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折中调和的观点,真正的中庸,可以结束论争。
南阳市推出的“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有关宣传资料截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