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大S旅行中的意外逝世引发了一系列舆论风波。今天,“大S前夫汪小菲在台北大街深夜淋雨双膝下跪”的新闻再次冲上热搜,关注度一度盖过黄院士的讣告。
针对汪先生的举动,我无意也无资格来评价。在这里我只想探讨:
我们谈论这件事,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首先让我们先撕掉当事人名人的标签,重新看待这个情境:
夜深寂寥,一名离异的中年男子,不顾冷雨铺面,怅然若失徘徊在曾与亡妻共度时光的大街上,情之所至,跪地嚎啕大哭。
你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你是否会为其深情所打动?
而一旦我们发现前夫是汪,亡妻是大S的时候,同样的事实却一下子有了多种多样不同的意义:
在离异夫妻的“虐恋叙事”背景下,事件被双方各自的支持者分别解读为“真诚流露”和“惺惺作态”;
在即将到来的抚养权争夺和财产矛盾下,事件被解读为汪争取舆论支持的表演性行为;
而对于双方家庭长期的对立纠葛背景,事件可以引申为性别对立双方的权力博弈;
考虑到汪的家族产业背景,事件还可以被解读为消费死者引流直播;
......
这其中的衍义空间太大了。
我们每个人都瞬间化身名侦探,翻出名人过往的资料,不放过一丝蛛丝马迹,然后在各类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展示自己的推理,企图与网友拼凑出”真相“,舆论场充斥着对立与冲突。
那么,我们谈论这件事,我们企图得到什么?
这个事件与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我们谈论这个事件,我们是在谈论各种语境解释下,“真"与”假“的问题。
我们渴望从中获得对人性复杂性、明星权力结构乃至生死伦理的认知参照。
矛盾的是,我们知道这种形式的讨论无法真正接近“真相”。
而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所以我们真正的追求不是“真相”,而是议论的过程。
这大概已经变成了一局起发于窥探欲的猜谜游戏。
每个人都能参与,每个人都能被看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故事中投射被压抑的情感,满足自己的娱乐需要。
综上所述,
汪先生收获了舆论关注;(若表演动机属实)
群众收获了吃瓜的快乐;
网络平台收获了流量;
张妈妈也久违地上了一次热搜;
......
没有活人受伤的世界完成了,完美
只是重温回文章开头那个撕掉标签的男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有些东西不对。
面对同样的事实,是什么造成了我们释义的落差?
是信任与共情的缺失。
且不谈二人一地鸡毛的婚姻背景,贴上标签的男人摇身一变京城四少,俨然成为了另外的物种,活在我们想象中的舞台上。就像”跪大街“一幕被人评论为”浮夸的表演“,他们现实与表演的边界也因此在聚关灯下消融不清。
因为不了解,所以难以信任,难以共情。我们因此可以像看客一般,发散想象对舞台上的他们评头论足。
但是后来我又想,也许我们真正缺失的,是尊重。
在黄院士的讣告下,我看到的是怀念,感谢,和祝愿。
最终,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应有尊严地退场——无论是逝者还是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