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享乐偏误使你可能有决策不一致的问题,相对应的会造成储蓄率比较低,当产生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问,我能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历一次次自我控制失败,比如一次次准备健身却没有去,假设你意识到了你有这个问题,那么你到底是完全放弃了健身,还是可以寻找一些外界的机制去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学中把你是否能够意识到有自我控制问题或者时间偏好不一致的问题的人分为两种:
幼稚决策者
- 在做计划或者跨期决策时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当下享乐偏误,因而产生福利损失
成熟的决策者-有自我限制需求
- 通过以往经验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当下享乐偏误,并寻求自我限制机制以减轻问题
成熟决策者的自我限制机制
- 内在机制
有各种内在的心里机制可能产生于自我限制需求
诺奖得主Richard 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现象,也可能是一种自我控制机制
- 外在机制
例如步数统计app,通过社会比较刺激完成走路
又如请健身私教,督促健身
那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达到这样的自我限制?
一种是内在机制,一种是外在机制。
有很多我们现在发现的心理偏误,有可能其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作为一种内在机制来帮助我们克服自我控制问题。
例如之前谈到过的,出租车司机会为自己的收入设定一个目标的行为,有可能他会觉得如果我不设立这个目标行为,当我最后感觉很懒,可能就回家了。出租车司机通过设置这个目标行为使他们在很懒的情况下,也通过损失厌恶这种心理机制,强迫他挣更多的钱,也就是说相比于非常理性的这个司机的新古典经济决策,虽然设立了一个目标的行为,对司机来说可能损失了一点点钱,但如果不设置这个目标,由于自控问题,可能损失更多的钱,所以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Thaler教授曾提出心理账户理论,理论认为每个人把自己的收入分为现金账户、资产账户和未来账户;现金账户的钱,是用来消费的,资产账户的钱不能消费,用来投资。这样的一种自我限制的方式显然缺乏灵活性,因为每一分钱他认为是不一样的,但是,他是用于帮助自己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因为如果我把我的现金账户的钱消费完了,我就会告诉自己,你不能去碰资产账户的钱,这样我的自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同时,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外在机制能够帮助自己进行自控,例如现在很流行的很多记步APP,计算你走了多少步数,然后通过社会比较刺激你健身;或者,你会通过找一个私人的健身教练,再通过健身教练催约课,刺激自己去健身等等,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外在机制能够帮助自己。
情境问题:
假设上司要求你两个月内完成两个项目,而你可以给自己的每个项目设置截止日期,并报告给上司作为硬性约束。请问你会选择下面哪种截止日期的设置方式?
A. 两个截止日期都放在两个月后
B. 一个截止日期放在一个月后,另外一个放在两个月后
显然A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因为它看起来非常灵活,即便你选了A的截止日安排,你也可以在第一个月的时候做第一个项目,第二个的时候做第二个项目。但是B,看起来就有点奇怪,如果我在第一个月生病了,完成不了项目怎么办?我为什么不能考虑这些其他的一些因素而损失自己的灵活性?
事实上,在MIT的MBA班的学员中,很多人都选了B,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自我控制的问题。如果是A,很可能两个项目大家堆到最后再做,就会导致项目质量也差,自己的身体也吃不消。选B,是给自己一种硬性的约束,哪怕这种约束牺牲了灵活性,因而在传统的观点来看是自由的。
再看另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关于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帮助当地人民去储蓄的限制性储蓄产品,这个研究在菲律宾发生。
在菲律宾的田野实验:引入自我限制储蓄产品
- 开户前可以确定目标:储蓄数额或到期日
- 在目标达到前不可以取钱
实验前:
- 确定谁有“当下享乐偏误”的过度消费倾向
这样的一个限制性的储蓄产品,从传统的角度来看非常疯狂,我们不可能想象市场上推出这样一个产品,因为我的钱居然不让我取出来,而且还没有额外的利息,这是什么道理?万一我生病了,或者家里有重大的现金需求怎么办呢?假设很多当地人深陷于这种自我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储蓄不足,这款储蓄产品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外部储蓄限制对他们来说反而有可能是一种福音。
这是一个检验实验,首先,这一个银行的人员会去挨家挨户的访问他们的潜在的客户,并且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调研。其中一个问题,就包括3.2 自我控制问题 提到过的,在今天和未来,以及未来更远的未来进行选择的方式,测度出这些人谁具有当下享乐偏误。后期,把他的实际选择和调研结果进行对比,能够验证我们的这种解释。
真正的实验,是把人群随机地分成三个组,第一个组,是treatment组,也就是干预组。在这个组里,银行的工作人员提供了这一款带有限制性的储蓄产品;第二个组,是marketing组,在这个组里面,银行的工作人员会鼓励这些客户设立一个储蓄目标,但是他没有提供任何的储蓄产品,也就是在这个组的人,会被鼓励产生内部自我目标,作为内在机制的约束,但是他没有任何外在帮助。最后一组,是control组,就是对照组,这组没有任何干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这三组之间的差别,来体会或者理解引入这个限制性产品的需求的效果如何。
研究发现,引入了限制性产品的组,大概有26%的人,选择了接受限制性的储蓄产品,26%听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为实际上一个理性人是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产品的。而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具有当下享乐偏误,也就是说,他的选择是基于他意识到了自己有自我控制的问题。
然后研究发现干预组中,选择了限制性储蓄产品的人的储蓄率比其他的控制组大概提升了81%,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提升。
此图展示整个田野实验的结果,在这个图中,纵轴是相对于实验之前储蓄额度的变化(差值),如果纵轴在负值区域,说明储蓄比以前减少,如果在正值的区域,说明储蓄比以前增加了。横轴是按照这种储蓄额度的变化从小到大按照比分进行区分,可以看到黑色的柱子,代表treatment组,即引入自我限制储蓄产品的组,本组在最右边的黑色柱子有很高的上升,说明这部分人的储蓄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白色的框是marketing组,工作人员只是给他们提供了设立储蓄目标的机会,但是没有任何外在的限制,这个组也有一些微弱的储蓄增长,这说明内在机制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可能需要一个更外在的机制和力量来帮助自己。
小结
- 如何解决当下享乐偏误?
- 意识到自己的当下享乐偏误是最重要的一步;
- 给自己设置内在的或者外在的自我限制机制;
- 自我限制机制产品不但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提升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