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相争,割碎了中国,从此,你在海的那头,我在海的这头。目之所及而手不可触,心之所想而口不能语,割碎的不只是土地,还有牵挂那头的心。和很多自愿或被迫离开大陆的中国同胞一样,余光中21岁满头黑发时离开大陆,再回时已是白霜点染,目无炯光。唯有听听那冷雨,以此慰心灵。有人说,《听听那冷雨》于余光中,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作家的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尤其是心中的情感比较集中的反映出来。“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l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多少年痛苦的积淀,使得一场雨都足以撩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这冷雨又恰似他蕴藏已久的泪水,不由得发泄:“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日复一日地,从金门街到厦门街,无数个来回,他是多么想把这条路变成从金门到厦门,甚至他也算是江南人,可是这些都只是梦,他是多么想念大陆,如果说25年不长,那四分之一个世纪呢,足以断肠,此时,联系他与大陆的,却只有这冷雨,“无法扑进她的怀里,被他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算是作者最无奈的叹息了。“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他称自己是广义的厦门人,甚至自诩广义的江南人, 即使现在身居金门,只要那颗心不变,他骨子里就还是中国人。他曾居在美国,他觉得“荡胸生层云”的意趣
是美国所没有的,想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也还须来中国。这是他的自豪,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心底最难言的思念与隐痛吧。“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伕工也去了”而古中国的韵味,在台北的高楼里亦是寻不见了,雨季里的美丽也一并消了去。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他曾在日本旧式古屋听雨,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那是他最渴望的雨,雨里有他更渴望的大陆。”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这是他最深切的叹息,黑发而离,如今白霜点染,他无数次听雨,却没有一次听过故乡的雨,他足足等了25年,即使是英雄,也将迟暮,他自嘲发上的白霜是一种补偿,可这白发连一点雨的味道都没有,他知道故乡在等他,等他回去,他的心底也在这无休止的等待中挤满了苔藓。听了25年的雨,走了25的那条巷子,他还是没有办法扑进祖国的怀抱。
前尘不在,古屋隔海“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大陆在那头,而我在这头。魂牵梦萦的那头,有厦门,江南,还有那满是气息的方块字,而我,唯有听听那冷雨,嗅嗅那头的味道,被她的裙边扫一扫,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话一话这25年来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