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又是一场“醉”。不过不是微醺,而是大醉特醉。所以风格也较先前更为放恣。
我自己不喝酒,不知那喝醉的滋味如何。但据许多人说,喝醉了人是很舒服的。有些人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傻笑。
但我也见过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大概是酒精把心中杂质赶走以后,却压不过悲情。于是只留下一种苦的滋味。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且”字耐人寻味。你可以很轻易地就体会到,醉里寻欢,哪是他的本意?
但既已喝醉,就姑且享这一时贪欢了吧。快乐这么多,哪有工夫整日地去哀愁。
这是“放”的第一个表现。表面的“放”,对应的是心里的紧。他很愁,愁得比山高,愁得似海深。但他无以消解,不得已说反话,说自己忙着“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觉得古书全是骗人的,一点用都没有。这是“放”的第二个表现。是正话,也是反话。
于他而言,读了那么多书,讲如何治国、安民,如何仁义礼智信,如何鞠躬尽瘁、精忠报国。一切皆无是处。最后也不过“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但,是谁说——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再有——
欲把身心入太虚,要须勤着净工夫。
古人有句须参取,穷到今年锥也无。
又是谁喜欢在词里用典,在古人书里寻知音,求参照?
古书无用,他又从哪里琢磨出这洋洋洒洒的《美芹十论》和《九议》?
以读书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真觉得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是要处在一个怎样绝望的境地,才会感受到这自小以来的信仰的破灭。
第一段,读来是会让人疼的。
第二段看起来像是个有趣的小品。
喝得到底是有多醉呀?居然和一棵松树对话。问松树,你看我醉得怎么样?醉眼迷蒙中觉得松树像是动了两下,以为松树要来扶他,赶紧用手一推说,走开!
初读感到趣味横生,细想之下,觉得这样写定有深意。课本上总是说,这一段反映了辛弃疾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性格。我看了几遍,横竖没看出来哪里有不屈不挠,只觉得这不就是个脾气倔强的老头吗……
可是,可是,他是那么孤独。一个人醉倒,身边没有人扶。他醉倒在松树边,也就极自然地和松树开始讲话。不禁猜想,当他清醒的时候,是否也会在天地间这样自言自语?向花鸟鱼虫一吐衷肠?
若非在人世间历经一番心灰颓丧,又有多少人“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他孤独而悲苦,或许也只有在杯中、于世外,得片刻欢欣与放纵。
一觉醒来,半世年光,身上依然是磨不掉的倔强,和揉不碎、拍不扁、打不倒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