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故事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认同。对于家族历史知道得越多,我们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识,自尊心就越强,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更成功。为什么家庭历史会影响我们的表现呢?答案在于,家族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心理上的归属感,即我们是属于某一个家族的感觉。这一点跟中国人注重家族传承的文化尤其契合,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和纽带中,家族信念占据着核心位置。看看春节期间亿万人千里回家团圆的盛大文化仪式,就知道家族在我们心理上的意义了。
教育孩子的意义,在于父母的自我成长。
父母是靠自己的整体素养来影响和养育孩子。
除非我们能够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学习如何跟自己相处。因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的学历和各种世俗的身份更加重要。
没有完美的养育过程,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孩子通过体验挫折并学习从挫折中恢复的过程,不断强健自己的心灵,得以健康成长。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上一代的育儿经验多数已经失效。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育儿的关键。
父母眼中的世界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世界。
父母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不是用某一部分影响孩子,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塑造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真实完整的妈妈:我知道我有限,有意识,爱学习,少纠结,多接纳,多享受。
如果把父母看成一项职业的话,当今父母可能是所有社会职业中最具学习动力和投入意愿的人群。
育儿的关键不是方法,技巧,而是父母本身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要善于从孩子身上反观自身。
不管外面愿不愿意,我们都是整个人,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某一部分在影响孩子。现实中,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或异常表现常常逼着父母去反观自身,父母从而得以开启自我成长之路。我认为,这是孩子送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带给父母的,如果父母能够接受并珍惜这个发现自己的机会,那将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极育儿之道。
良好家庭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如果父亲无法满足母亲的心理需要,孩子则无法透过母亲在精神层面上发现父亲的存在。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关注。
安全感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的稳定,不害怕的感觉。
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缓解分离带来的焦虑和思念情绪;二是增加对环境的信任,从而愿意探索周围的空间;三是对环境中得到他人感兴趣,愿意合作,而不只是想从他人身上索取和获得关注;4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3-6岁,种下现实感的种子。在这个阶段,父母应当允许孩子体验适当的挫折感,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学会遵守规则。
规则看似束缚孩子,实际上它最大的作用是让孩子具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内心就会具有安全感。相反,如果孩子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他就会带着焦虑不停地试探和寻找边界,直到有人制止他。
请父母尽量做到需要时出场,不需要时离场或只在场。
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接纳孩子的情绪,管教孩子的行为。接纳孩子, 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是完整的,而不是你只喜欢他的某些方面。你愿意倾听他的内心,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他就不会担心被你拒绝和否定。接纳是建立亲子关系的第一步,然后才有真正的教养。
接纳就是愿意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命。
不被接纳的情绪会激发负向的保护策略。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它有信号的功能,像信使一样提示着个体内在发生着什么。如果我们否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在体验层面上这个人就被否定了,一个经常被否定的孩子,是很难建立真正的自信的。
为了自我保护,有的孩子可能会选择回避真实的情绪,表现出他人希望自己表现的样子。
有的孩子则可能通过夸大的负面情绪甚至是报复,攻击的方式,来获取关注或照顾。
接纳情绪不等于纵容和娇惯孩子的行为。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上,父母仍需要自信地进行管教,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接纳和理解孩子,绝不意味这不讲规则,对孩子无所限制。溺爱不是真爱,溺爱是一种懒惰的养育行为。对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需要让他们逐渐理解并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好的规则其实可以给孩子带来自由,因为当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里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由地行动,而是去试探行为的边界。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行为或者危险行为时,都需要更加自信,有效地履行管教责任。
孩子需要父母明确的,前后一致的管教。
过度补偿。
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却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此时的亲子关系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管教效果自然会比较差。
1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2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信任的关系可以承载坚决。
如果孩子还继续哭,请允许他哭,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哭能让你感觉舒服一些,你可以哭一会儿。但语气一定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放弃和冷漠的。
自信管教的关键在于父母内心平和。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温柔对待孩子的前提,是父母的内在状态是和谐的。
在民族文化上,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有些适应不良。
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和发展规律,父母才可能和孩子做心灵上的朋友。
父母确实需要和孩子做朋友,但不是在现实层面做朋友,而是在人的生命体验层面上,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不因为他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而拒绝或厌弃他。
帮助孩子诉说情绪,让情绪变得清晰,可忍受。
负面情绪一旦被自己看见,其力量就可能会减弱;知道自己的情绪, 就更容易与自己的情绪同在。
孩子未被处理的情绪,会以变形的方式释放出来。
---不要急着制止孩子的哭泣,要及时抚慰他的情绪,平静引导宣泄。
允许孩子自然地释放压力。
对孩子而言,沉默可能是最聪明的应对方法。
父母活在理想标准里,拒绝接受真实的孩子。
要知道,成人拒绝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就是拒绝真实的孩子。
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他才可能听得进你说的话。
别让你的完美主义害了孩子。
完美妈妈很难养出自信的孩子。完美妈妈让孩子无法信赖妈妈。完美妈妈让孩子行为保守,害怕尝试。完美妈妈养育孩子的两种极端结果:趋同或背离。
连妈妈自己都不确定的东西,凭什么让孩子去相信并执行呢?
孩子需要自信,稳定的妈妈。妈妈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怎样对待自己。
自信,稳定的妈妈能够接受生活本身以及自己的不完美,一旦妈妈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自然就能够欣赏并接纳孩子的生命本身,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大单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成长环境。
说出你想让孩子做的,而不是不想让孩子做的。
你喊一声停下来代替不要跑,用耐心一点代替不要急躁,用平静一下代替不要紧张,把手拿开代替不要碰,会让孩子更愿意听你的。
妈妈的焦虑,在隐秘地塑造着孩子的情绪和想法。
妈妈要学会察觉自己的焦虑,尝试关照自己。
一旦孩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就不再受限于规则,会变得更加灵活,也不再压抑自己。
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真正目的。
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目的而遵守规则的孩子,遇到新情境时更可能作为领导者建立新的规则;但出于恐惧而选择遵守规则的孩子,遇到新情境时更可能被限制在自己的情绪枷锁中,他的所作所为和对他人的期待都是被情绪所驱动的,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让孩子学习信任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只靠外设的规则来做出选择。
一个孩子的情绪越是被接纳,他的内心就会越平和,越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他的感受性和觉察力就会越强,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也就越容易跟随自己的内心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禁止会产生反作用力。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禁止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
让孩子听话,正向引导比威胁更有效。
如果我们总是想除掉不喜欢的黑暗,黑暗就会越聚越多;如果我们点亮美好的感觉,黑暗就会慢慢消失。
游戏不仅是幼儿主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训练场。如果能够将孩子喜欢的游戏巧妙地融入日常教育中,将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会大大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因为游戏也是增进亲子关系,释放幼儿压力和紧张情绪的重要途径。
理想小孩的期望,让孩子难以自我认同。
父母的养育行为受内心信念的支配。
父母要学会自我觉察,捕捉自己潜意识的动机。--自我保护,自私,自我安全感的赋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