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很多人将其与“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相提并论,认为三者都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改造与征服的尝试。但是近日阳Sir仔细梳理了关系,却发现“精卫填海”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
关于这一故事的最初记载,在《山海经·北山经》中: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具体的故事内容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先说三个阳Sir觉得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作为一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她绝对不会凭空产生,那么女娃的原型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前辈学者有所论述,袁珂先生认为女娃可能就是女娲,理由是“精卫填海”的行为,像极了“女娲补天”之事,精卫填海强调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而女娲补天也同样如此,而且女娲补天就是为了“治水”,所谓“积芦灰以止淫水”。所以,精卫的“填海”可以看做是一种“治水”行为的隐喻!
实际上阳Sir更倾向于:女娃可能只是炎帝族一位女性的泛指,所谓“娃”就是指美丽的少女。《说文解字》中:“圜深目兒,或曰吴楚之间谓好曰娃”,也就是说“娃”是形容女子眼睛又圆又深,另一种说法是吴楚之人,会将貌美少女称作“娃”。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附加到炎帝部落,并且还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身上?
自然是因为帝女这个特殊身份以及炎黄部落所处的特殊时期,会使得这个故事更加有戏剧性以及隐喻意味。
其次,为何女娃要偏偏要从西山衔木石来填东海?西山和东海,有什么特殊含义?
“精卫填海”故事中所谓的西山,便是前文提到的发鸠山,在如今的山西长子县西,关于这一点基本上是无异议的。但是关于东海的具体位置,就有很多争议。
因为在《山海经》中,不乏出现了东、西、北边都存在海洋的记载,所以当然不能以如今中国之版图去考察。其实按照阳Sir的理解,可能古人对于“海”的定义与现代人不同,可能一个比较大的水域,在他们眼里就可以称之为“海”。
此外,我们还需考察当时炎帝族的活动范围,根据文献记载,至少有三处地点值得思考:第一个是炎帝的出生及成长地:姜水,另外两个是黄帝与炎帝交战之地:涿鹿与阪泉之野。
这些地点基本上都集中在陕西至山西一带,而后起其势力向东沿着黄河流域而下,在河南得到来重大发展。后来,其势力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至河北省西部或中南部,与黄帝部族遭遇被击败而逐渐融入其中。所以,与其说是与东边的“海”有关,还不如说是与“黄河”关系更为密切!
所以,可以说西山和东海,是炎帝部族之人最为熟悉不过的故乡风景,而炎帝之女精卫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正是反应了女娃思恋故国寄情于山海的精神表现!
最后,黄帝之子禺猇为东海之神,按炎黄世系辈分来说,是炎帝之女的堂兄弟,为何女娃会溺死东海?
这个想法其实是建立在“精卫填海”的海与海神禺虢所治的东海是一个海的基础之上,而且炎黄部落之间上是存在矛盾的。否则,这个脑洞就无从谈起。
按照这个逻辑,女娃作为神灵炎帝的女儿,却淹死在了凡间的东海中。就算她不再是神灵,拥有一半神灵血统的半神也不至于这么容易淹死吧?要知道,古希腊的半神,甚至比神灵还要厉害三分。更何况东海的海神,是她叔伯——黄帝的儿子,她的堂兄/弟禺虢。
这件事看起来好像并不简单了。你会在堂兄/弟家的浴室淹死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女娃死后化身精卫,衔西山木石填海,足见她对于东海和海神禺虢的仇恨。而作为父亲的炎帝,对自己兄弟黄帝和侄子禺虢观感如何可想而知。
炎帝与黄帝之间,或许并非如后世所想那般兄悌弟恭。那场著名的阪泉之战,或许就是在黄帝一脉不停的挑衅之下才发生的。可惜战败,炎帝势力再度衰落,炎帝本人也被诸般掣肘,所以即便是自己的小女儿被淹死在海里,作为神灵的他炎帝却也无能为力。
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与阳Sir讨论!
——丸——
文/Muscle书生李长风
一个试图兼顾灵魂与肉体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