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脊髓损伤后,应进行早期神经功能的评估,以便正确了解患儿脊髓损伤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预后。
目前,用于评估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国际标准是由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标准,主要包括脊髓损伤的水平评定及脊髓损伤程度判定两方面。 (一)脊髓损伤平面的确定 脊髓损伤平面的确定可反映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颈椎损伤(C1~T1)可造成四肢瘫,胸腰椎损伤(T1以下)可造成截瘫。
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患儿来说,脊髓损伤平面一旦确定,其康复目标基本确定。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儿来说,应具体确定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肌力的评分。
明确脊髓损伤平面对选择康复治疗 方法,制订护理方案和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 因脊髓节段与脊柱节段在解剖结构对应上不一致,故脊髓损伤水平不能根据脊椎损伤水平判断,而应根据各节段脊髓所支配肌肉的肌力检查及皮肤感觉检查来评定。
神经平面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节段。脊髓损伤患儿其感觉和运动平面可以不一致,左右两侧也可能不同。
神经平面的综合判断以运动平面为主要依据,但对于Cl~C4、T2~L1、S2~S5节段的运动平面的确定,因无关键肌可查,临床上只能参考其感觉平面来确定其损伤的运动平面。
C4损伤可以采用膈肌作为运动平面的主要参考依据。T2~Ll损伤无法评定运动平面,所以主要依赖感觉平面来确定。
1.运动分级 运动损伤平面指脊髓损伤后,能保持运动功能(肌力3级或以上)的最低脊髓神经节段,在评定运动损伤分级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确定神经平面的标志性肌肉,即关键肌来做定位。
然而,事实上由于一根神经可支配多根肌肉,一块肌肉也可受多根神经支配。因此,根据神经节段与肌肉间的关系,可将肌力保持3级的关键肌作为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关键肌的肌力必须大于等于4级。运动评分;AS1A标准指出人体左右各有10组关键肌,根据MMT肌力评分法将肌力分(0~5级)作为分值,再把各关键肌的分值相加,正常人群两侧运动功能总积分为l00分。分值越高,说明肌肉功能越好
2. 感觉分级 感觉损伤平面指脊髓损伤后,可保持正常感觉功能(痛温觉、触压觉及本体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感觉损伤分级可通过ASLA标准确定的人体左右各28个感觉关键点的体格检查来确定(每个关键点要检查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 这里指的关键点是指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
脊髓损伤后,感觉水平以下的皮肤感觉可有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评分:0=缺失;1=障碍(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每一正常脊髓节段一侧感觉评分为4分,两侧最高得分为28×2×2=112分。分数越高说明感觉功能越接近正常水平。
3.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完全脊髓损伤患儿在脊髓损伤1~3个脊髓节段以下仍可保留部分感觉或运动功能,这种位于脊髓损伤水平与脊髓功能完全消失之间的脊髓节段,称为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儿不存在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二)脊髓损伤程度判定 脊髓损伤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的是ASIA国际统一标准。
1.完全性脊髓损伤 完全性脊髓损伤是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最低骶段的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S4~S5区既无运动功能也无感觉功能,有些患儿可有部分运动或感觉保留区,但是不会超过3个节段。
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最低位骶段可保留运动或(和)感觉功能。S4~S5区有运动或感觉功能,部分保留区可超过3个节段。
3.脊髓休克 脊髓休克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短时间内(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偶有数月之久)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消失。当球海绵体-肛门反射和肛门反射两种反射出现时,提示脊髓休克已经结束。另外,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感觉或肌张力增高也提示脊髓休克结束。
(三)肌肉功能水平的确定
肌张力评定 脊髓损伤患儿四肢肌张力增高及肌痉挛对上肢和手的精细动作和行走功能有明显影响,故在康复评估中应全面评估。
(三)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能够了解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评估其需要帮助的程度。
常用的评价指标有Barthel指数、WeeFIM量表、婴幼儿一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等。 (四)心理功能评定 目前,脊髓损伤患儿的心理功能评定也备受关注。脊髓损伤后患儿会产生感知觉、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感知觉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对躯体的感受与控制发生困难,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孤独感以及过度敏感反应。性格方面也可受影响,常出现倔强和自我克制等。
临床上可采用心理测验量表对脊髓损伤患儿的各种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情感障碍、社交障碍等)进行测试,制订心理康复计划,同时还应观察患儿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而判断心理康复的疗效。
根据测试心理侧重点的不同,脊髓损伤患儿心理评估常使用的心理测验量表有艾森克人格问卷、A型行为问卷、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