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的一段,我想,提醒自己的是关于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地位。
俄罗斯当代作家,“散文抒情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
我的认知能力太浅,去读一部作品,如果里边没有细节,是没有兴趣读下去的。之所以当初选择读《浮生六记》,也是《闺房乐记》里边的故事,吸引到我。比如说今天的一段文字,读完后,把书合上,里边的两个生动细节,画面传神般就在眼前了。
(一)吃粥小记原文: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姊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译文:
当天夜里,我把宾客送至城外,再返回来时,夜已经很深了。肚子很饿,于是就嚷嚷着要吃点东西。老奴婢给我拿来了蜜枣,我不喜欢吃甜。芸芸暗地里牵牵我的衣袖,让我随她来到她的房间,看见她早早藏起来的热粥和小菜,我高兴地举起筷子。忽然听见芸的堂兄玉衡在呼叫:“淑妹快来!”芸急忙去关门:“我已经很疲乏,就要休息了。”玉衡从门缝里挤进来,看见我将要吃粥,于是,就也斜着眼嘲笑芸“刚才我要吃粥,你说没了,却是藏起来专门招待你的女婿吗?”芸很窘迫,退到一边,老老少少都在笑她。我也赌气,带着老仆先回家了。
自从吃粥被嘲笑,我再去她家,芸不得不躲起来避开我,我知道她是恐怕再被人留下笑柄。
这段原文,作者使用的语言,半文言。不用翻译,读者基本上能看明白。作者用了“暗”,“急”等几个动词,就让芸的一副可爱形象呼之如出。
自从吃粥被嘲笑以后,芸这个“怕”被别人嘲笑的“要好”之人,再也不会主动来见夫君。
这件小事,一方面反映出作者沈复和芸的青梅竹马感情,另一方面预示了芸以后在婆家,会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无原则忍受的性格,让她的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她的早逝由这个细节也可窥一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二)吃斋小记原文: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砰砰作跳。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谓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译文:
到了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我们成亲那天晚上,我看见她的身体和从前一样,依然瘦弱,新嫁娘盖头揭开后,我们四目相对,高兴地笑了。合卺酒后,我和芸并肩吃晚饭,我偷偷在桌子下边握了她的手,只觉得指尖暖暖的,湿润滑腻,我的心不由得怦怦直跳。我让她吃了一些菜,因为恰逢她的斋日,她已经吃斋好多年了。我暗暗计算了一下,知道她的吃斋,正是我出水痘的时候,于是就笑着说:“现在我的脸上光鲜如初,身体也没有病,姐姐可不可以从此开斋?”芸笑着看看我,然后点了点头。
新婚夜,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芸终于成了“我”的新嫁娘。如此恩爱的两个人,从此可以共度一生,幸福的一点一滴,当然是会永久刻在心里的。
烛光灯影下,时光尽情挥洒给有情人无尽的浪漫,两人惺惺相惜,握手回忆着过往。
从芸吃斋的原因,到新婚夜的开斋,这中间有数年,正是十几岁少男少女成长的阶段。
一个小小的女孩,竟然为了心爱之人永葆无恙,抑制住美食的诱惑,天天吃斋,这女孩得是个怎样的早熟。
而早熟,另一个代词就是懂事,代价就是忍让,忍字头上一把刀,她自己得受多大的委屈!
所幸,这一切,她的爱人都懂得,懂得她的一切的好,他是她的知己,知己就是另一个自己,为了知己,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我有点为这个小女孩泪目,为她的懂事,为她的毅力,更是为她的不顾一切的爱。
而作者“我”,拥有了这世间几乎绝无仅有的真爱,以后的一切“好”或者“不好”,也都认了。
吃斋小记,让我们看到一对彼此相爱着,没有一丝杂质的小儿女的爱情。
芸的贤惠可爱,作者对芸的浓情眷意,通过两个生动细节描写,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