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谁会用你的产品是很关键的一步。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对信息不同的理解角度,因此也有着对如何使用信息的不同的假设。
设计一款满足用户期望和用户需求的产品的关键之一在于,了解用户用来描述使用该产品会说的话/词,以及他们怎么组织这些词和句子。
心智模型的定义:
1. 用户如何理解该话题
2. 当用户使用某产品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构建这些步骤的蓝图的
3. 用户所使用的名字以及这些名字之间的关系
在产品上线前,用心智模型来用户使用某类产品的步骤,以此设计出比竞品更好的产品;在产品上线后,用心智模型来观测用户的想法是否与设计师的想法相契合。
潜在用户的用户画像展示了什么类型的人使用该产品,他们将如何使用,以及他们用该产品来做什么。问卷调研则可以得出是谁已经在使用该产品。一旦确认目标用户群体,建立心智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情景调研和任务分析。情景调研会告诉你该产品的典型用户的使用场景有哪些(或者没有哪些,但是应该有的场景)。任务分析精确的展示了用户如何思考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用户做了哪些假设,用户用了哪些词来描述这些使用过程中的任务,以及这些任务是如何与用户正在做的其他事情产生交互的。卡片分类法,揭示了用户如何组织相关话题,用户如何给各个点分门别类。日记调研则揭示了用户的心智模型随着时间产生的变化,比如随着用户对某款App的使用越来越熟悉,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以及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了解出哪些功能对用户最有吸引力,对于产品问世立刻吸引到用户起到至关作用。
用户界面通常被认为是与用户的直接体验息息相关的事情: 用户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阅读了什么信息,在App上做了什么操作。因此,界面用户体验不仅与功能有关,更与用户对信息的吸收,如何被导向,以及接受了哪些广告有关。
交互设计师应该设计出一款用户看到的信息是他们需要看到的信息的产品,一款以最简明清晰,最合适且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产品。交互设计往往被要求设计出在产品更具体,更集中细化的信息。
任务流程包含了用户看到界面上各个元素的顺序是什么,用户期望下一步会出现的是什么,用户从App上需要得到的反馈是什么,以及这些反馈是否是用户所期望的。
不同的用户类型: 第一次使用产品的用户相比于该产品的熟手,需要更多不同的功能,使用这些功能也与熟手不同。青少年用户与中老年用户对术语的了解也有所不同。如果同一款产品同时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市场,那么了解这些细分市场的需求以及细分市场里的人群能够用什么是很重要的。
任务分析旨在了解交互的次序应该是什么样的。焦点小组是最容易了解用户喜爱/偏好的方法,因此也最能为目标市场找到一款产品最具有价值的功能,同时也决定了某些功能之间交互产生的关系。任务型可用性测试通常用来得出直接应用于交互设计的那些信息,也能发现用户是否了解到产品里设计了什么功能。而操作数据(用户使用某网站或App的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分析则给出了最直接有力,真实可靠的关于用户访问了什么,多久访问一次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分析中有用户的点击追踪功能,就可以看到用户如何到达XXX页面。
竞品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在设计一款产品的时候,要着重于那些能够让我们的产品在一系列竞品里突出的功能上。
要时刻了解用户的注意力放在哪些地方。比如,用户在看一款App的界面时,看到的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什么,以及用户认为产品的哪些部分对于他们有一个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们的用户是谁。其中包含了人口学特征,目标市场,用户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用户记住了什么。
用户偏好和理解的特征以及特征之间的联系有哪些类型。比如,50岁以上的人相比于青少年,更加不喜欢浅的颜色,明亮轻快的颜色。
焦点小组是迅速了解哪些功能最能吸引用户的方法之一。问卷调研中可以发现人口学特征和现有受众有哪些,即谁在用这款产品,以及他们是否在用竞品或者互补的产品。然后可以将问卷调研得到的数据来进行用户访谈,以此了解用户为什么会选择这款产品。竞品分析中,列出一个包含竞品里各种产品功能的清单,以此来发现哪些产品功能是最有商业价值的。
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以及使用产品时不同的限制。用户也有自己不同的语言,词汇,不同的操作方法和使用习惯。但是他们的使用需求类似,并且相互关联。用研员的任务就是为产品团队提供真知灼见,即用户对产品理解的角度,使用的角度,用户的观点想法,以及在对的时间把对的产品给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