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好朋友给我发来一大段文字,哭诉自己三战托福还不过,马上学校申请截止,愁得不得了。
他说:「serena,我都这么「用功」了,考前一周,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做完了TPO34套,听力、阅读、写作都练了一遍,连说梦话都是说英文,我怎么还考不到105,是不是我天生不适合学英语?」
在屏幕这端的我,就回了一句:「你丫这所谓「用功」凭什么拿出来说?你丫是不是被你自己的「勤奋」感动哭了」
话说的有些狠,但是,「用功」如果没有效果,过度强调「用功」本身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朋友圈掀起了一股「晒刷夜」的热潮。
以大学生群体为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深夜晒自己的「苦逼学习」状态,底下还有一大堆人点赞说「你好用功啊,学霸」。
但是讽刺的是,越是这些晒「苦逼学习」的人,期末绩点越不高。而那些专业第一、第二,不少是被那些平时踏踏实实认真看书,考前只适当刷题的「学神」拿了。
不少人因此感慨「智商碾压一切」「我不适合考试」「题目太变态」对此我只想说:「呵呵」
第一点,「智商碾压一切」这点是不成立的。
我不否认,有少数智商极高的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刷透题,拿得高分,但这和大多数人的关系不大。
因为,「高考」这把刀,早就根据「分数线」把不同「智力等级」的学生分流了,既然你们可以在同一所大学上学,你们的聪明程度其实不会差异太大。
第二点,「我不适合考试」「题目太变态」这点是不成立的。
你要明白一点,除了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外,大多数考试都是考察考生能力为目的。大学考试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老师不是抱着要优中取优的目的出题。
我有一次机缘巧合帮老师登过分。了解到大多数高等院校里,对老师出题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说90分以上的比例不能高于30%。不及格的人数也不能高于20%,否则老师是要重新阅卷,调整分数,否则无法上传成绩。
所以,你们大可放心,「大学考试」「托福」都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能力性考试。而后者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你分数不高,一定是因为你的知识不扎实。
而且,同一个老师,同样的课后作业,同样的试卷,总有30%的人可以考90+,你考不到,你真的觉得和你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学习效果?高手们的学习秘密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借鉴这些「方法」,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我想,以上问题,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肯定都为此困惑过。
尤其是职场人士,职场竞争日益激烈,决定你和同龄人的差距也往往就在下班后的「学习力」,也因为「学习力」被越来越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
要想解答这些问题,肯定不能用一些想当然的观念去套,因为在这些固有观念的多年指导下,我们的生活多年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要想做出改变,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加入「新血」。
在采访了身边很多的「高效能人士」之后,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从不以「用功」为荣,他们只看效果。毕竟,时间成本这么昂贵,越是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大化的效果越好。
第一点:真正的高手都喜欢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学习。
2005年,「刻意练习」的提出者埃里克森展示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对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决定学习成果的关键性因素从来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这个结论颠覆了人们对学习的固有看法,大多数人都以为学习成果和投入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人们都以为,只要学习时间长,成绩肯定会好,久而久之,一说到某人「用功」,随后肯定会补一句,他每天花多少小时在学习上。
但是,投入时间长=用功=好结果?这三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
诚然,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是需要保证时间投入的,但是你就一定能说一个整天旷班的员工工作能力一定不行吗?不能吧,这只能说明他不喜欢来上班,但是用来判断他的工作能力还为时尚早。
研究发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大多都喜欢在图书馆等地方学习,原因很简单,这些地方安静,不像宿舍等充满了宿友和电脑等干扰因素,他们在安静的环境里更专注,工作效率更高。
第二点:真正的高手投入的时间一定是「有效时间」。
说到这,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个「有效时间」的概念。
顾名思义,有效时间就是在某段时间内你是确确实实吸收并学会了某项技能,或是扎扎实实完成了一项工作,不是走马观花,是那种在事后你依然可以准确复述的当时所学知识、所做事情的时间。
在一个安静的时间内学习并不难,难得是很多人只是所花费的时间并非是「有效时间」。
比如,很多人都很喜欢在工作的时间开着微信、微博、音乐播放器,工作状态一般都是边听音乐边写合同,回个微信,刷个微博,硬生生吧一段用来工作提升的时间割裂成一段段「无效时间」。
不信你试试在周一回想一下上周你每天的工作内容,能准确会想的人绝对凤毛菱角。不要说什么太忙了,只要是不上心的内容,你一定记不住的呀。
认识的一个长辈,手里管着10家公司,但是他依然牢记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孩子的每个体检日。你有他忙?当然不是,上心了而已。
现在科技太发达,导致我们都习惯了碎片时间、碎片阅读,想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反而难了。所以很多人觉得边听音乐边工作,有利于自己放松心情进入状态。
对此,我只想说,不要高估你的专注力,也不要低估你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你真的想听音乐,那就老老实实找一个周末去听音乐会。
就像万维钢所说:「其实这些边听音乐边学习的学生倒不如放下书本听音乐,反正他们的学习时间也和学习成绩没关系。」
第三点:真正的高手都是「独处」的爱好者。
记得看蒋介石传记的时候,对一个细节印象相当深刻,当时他已经是中国的绝对领袖,日理万机,但无论多忙,他每天一定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独处,或是写日记,或是思考重要决策。
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小段时间保证了他在国家决策上的清醒,戴笠曾经说过:「委员长是一个非常有自己主见的人,无论身边有多少声音,他都能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
但是有意思的是,人们都喜欢陪伴,不喜欢落单。这点在女性间最为典型,吃饭不能一人吃,上自习不能一人上,连去上厕所都要叫上好伙伴。
高中的时候,我身边的女性朋友就是这样,很喜欢什么事情都要一起干,上下学要一起,吃饭要一起,要是感情够好,晚上还要睡在一起
但是那段「girl time」也是我成绩下降最快的时间,因为我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妥协、等待,我要留心她们的心情变化,我根本没法集中全部注意力在高强度的学习上。
所以我真的是特别理解为什么父母反对孩子们「早恋」?因为真的很难平衡好情感和学习的关系。
那么,我进步最快的时间其实就是我一个人的时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游、一个人自习、一个人购物,既培养了我的独处能力,又提升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充实了内在。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是一个特别清醒的女人,每次她和她男友呆的时间长了,她就会申请和闺蜜住几天,或是自己回家住几天。这样的「奇葩习惯」让她在爱情总爱的非常独立自在,她男友也越来越爱她
第四点:真正的高手都能分清出「学习」和「娱乐」的区别。
现在大家都提倡「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边玩边学,这个方式本身没问题,但是你必须明白,「寓教于乐」你只能学习信息,而不能学习知识。
如果你想学习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老老实实的看一本名家编的教科书,边看边做笔记,课后再做一份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之前上新东方口语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授课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通过看美剧和电影来提供口语,又有趣又能学东西?」
老师一脸严肃的说:「新东方以前开过这类看影视剧学英文的课程,但是没三个月都给叫停了。因为大部分学生要不是只记得住情节,要不就是只记住破碎的单词,英语根本学不好。想好好学英语,就踏实用剑桥出版的教材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别走旁门左道」
你也许会说,网上有那么多攻略教我们怎么通过美剧学习英语。对此我只想说,你觉得你的大脑是对「娱乐」感兴趣还是对「学习」感兴趣?
为了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惜从宿舍跑到图书馆,但你可好直接上一个「大干扰」。
「娱乐」不是不好,只是它的最佳角色是引起兴趣,而不是构建学习体系。
说了这么多,我想一定是躺枪无数,但没关系,「知耻而后勇」。
知道症状以后才好吃药开刀。
怕就怕浑浑噩噩过一生,「茫」「盲」「忙」却一事无成。
有些人会说:人活着就该对自己好一点,难得糊涂。
但我不这样想:「糊涂」可以,那也要是我了解真相后的我自己选择的「糊涂」,而不是被他人、被社会、被媒体告知的「糊涂」。
就说到这,懂得人自然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