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面模式,也叫外观模式,英文全称是 Facade Design Pattern。
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to a set of interfaces in a subsystem. Facade Pattern defines a higher-level interface that makes the subsystem easier to use.
翻译成中文就是:门面模式为子系统提供一组统一的接口,定义一组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易用。
假设我们刚刚提到的系统 A 是一个后端服务器,系统 B 是 App 客户端。App 客户端通过后端服务器提供的接口来获取数据。我们知道,App 和服务器之间是通过移动网络通信的,网络通信耗时比较多,为了提高 App 的响应速度,我们要尽量减少 App 与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次数。
假设,完成某个业务功能(比如显示某个页面信息)需要“依次”调用 a、b、d 三个接口,因自身业务的特点,不支持并发调用这三个接口。
如果我们现在发现 App 客户端的响应速度比较慢,排查之后发现,是因为过多的接口调用过多的网络通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门面模式,让后端服务器提供一个包裹 a、b、d 三个接口调用的接口 x。App 客户端调用一次接口 x,来获取到所有想要的数据,将网络通信的次数从 3 次减少到 1 次,也就提高了 App 的响应速度。
这里举的例子只是应用门面模式的其中一个意图,也就是解决性能问题。
门面模式的应用场景举例
解决易用性问题
门面模式可以用来封装系统的底层实现,隐藏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一组更加简单易用、更高层的接口。
设计原则、思想、模式很多都是相通的,是同一个道理不同角度的表述。
Linux 系统调用函数就可以看作一种“门面”。它是 Linux 操作系统暴露给开发者的一组“特殊”的编程接口,它封装了底层更基础的 Linux 内核调用。
从隐藏实现复杂性,提供更易用接口这个意图来看,门面模式有点类似之前讲到的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和接口隔离原则:两个有交互的系统,只暴露有限的必要的接口。
2. 解决性能问题
我们通过将多个接口调用替换为一个门面接口调用,减少网络通信成本,提高 App 客户端的响应速度。
3. 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
在一个金融系统中,有两个业务领域模型,用户和钱包。这两个业务领域模型都对外暴露了一系列接口,比如用户的增删改查接口、钱包的增删改查接口。
假设有这样一个业务场景:在用户注册的时候,我们不仅会创建用户(在数据库 User 表中),还会给用户创建一个钱包(在数据库的 Wallet 表中)。
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业务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依次调用用户的创建接口和钱包的创建接口来完成。但是,用户注册需要支持事务,也就是说,创建用户和钱包的两个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不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设计一个包裹这两个操作的新接口,让新接口在一个事务中执行两个 SQL 操作。
小节
类、模块、系统之间的“通信”,一般都是通过接口调用来完成的。
接口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类、模块、系统是否好用。
完成接口设计,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的开发任务。只要接口设计得好,那代码就差不到哪里去。
接口粒度设计得太大,太小都不好。太大会导致接口不可复用,太小会导致接口不易用。
在实际的开发中,接口的可复用性和易用性需要“微妙”的权衡。
针对这个问题,我的一个基本的处理原则是,尽量保持接口的可复用性,但针对特殊情况,允许提供冗余的门面接口,来提供更易用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