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途经湖南,这里最不可错过的便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岳阳楼,在我心中的位置泰山重。它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楼顶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虽不特别高大,却闪耀着顶天立地的大气象。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时期的公元215年,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后经历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
岳阳楼主楼3层,高15米,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堪称古建筑中的瑰宝,其建筑艺术价值,可谓我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据载,北宋时期,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名声大振,著称于世,有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
那日,天气极好,我兴致勃勃地登楼远眺,只见洞庭湖一碧无垠,湖面白帆点点,云影波光,好不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端。
一座古城的一处古迹,因一篇文章而更加扬名天下,而且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之折服,为之倾倒,乃至树立起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其间的渊源何在,它的魂魄又是什么?
其实,这个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永远也不会抛弃早已根植于血脉之中的传统文化。而身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范仲淹,当然会秉承这一思想理念,以图施展他的理想抱负。
当然,也不必追问,是岳阳楼成就了范仲淹《岳阳楼记》千古之文的美名?还是他的《岳阳楼记》铸就了岳阳楼的万世盛名?望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只能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偶然,更是必然。
我们知道,被奉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渊源。其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念。
而《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文句,不仅彰显出中华文化的魂,也道出了中国人的心声。
不是么,这处事的态度,这济世的情怀,这人生的境界,岂止能用字字珠玑,句句醍醐灌顶来概括,它展现的恰是忧国忧民,胸怀苍生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这或许正是范仲淹妙笔之作,借岳阳楼而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宛如世外仙境。”此时此刻,我身处岳阳楼,极目四野,再度感受范公这锦言妙语,似乎更加体会到了古今英雄相与济苍生的深沉大爱。
诚然,只有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谋幸福,这才是人应有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敬佩范仲淹的雄才大略,王安石称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欧阳修称他“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朱熹称其“杰出之才”。即使到了现在,还有许多人记得他的成就,称其为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骨子里,都流淌和镌刻着很多厚重的东西。我仿佛听到了那来自远古,穿越了几千年的呼唤,这也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龙的传人,都深深渴望,并在生命当中永远留存的东西。
这既是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传承和精神,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才会永远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天下有大义,人间有正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过去的人追随它一路走过去,未来的人回归它才会有未来。
白云苍狗谁来去,大地沉默无语,最是无语人世间,幸而有人言。我们感谢千年前的范仲淹,让世人见到一个义满乾坤的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