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万四千多名青椒在网上用CCtalk进行网络直播学习。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在三万四千多名青椒中选出百名青椒种子选手赶赴北京,相聚北师大神圣的殿堂。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映入我们的眼帘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金灿灿的大字。慢慢的了解才知,这是北师大的校训,是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怒斩——邯郸学院大名分院。在那里也有一句校训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虽说说法上有点不同,但是他们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把学问和德行做为师范生的标准,同时也射影了作为老师的标准,必须德才兼备才行。
吃完晚饭后,随着几位青椒小伙伴第一次漫步在北师大的校园,见识了北师大的“广大”,从学院的最西端走到最东端,也不知走了多久,只知道走累了又走、累了又走,一路上见到了食堂楼群、运动场、体育馆、主楼、学院广场等,还有随处可怜的向阳花,看起来像有百年龄的树木,在最东边还见到了孔子像。一处处、一幕幕……既那么熟悉又那么的不同,让我想起了曾经上学时的时光,又感叹于学院的广大与先进。
在北京的七天时间里,我们集中培训学了四天。在这四天的学习中,让我们与北师大专家面对面交流,这是网络直播听课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每一位专家教授都是各自领域内的顶尖人物,他们不懈余力的为我们讲课,让我们这些来自乡村的老师们看到了北师大专家讲师团的精神面貌、团队精神以及高端的专业素养。
董春雨
他是第一位给我们上课的北师大教授。他的“创新教育的漫谈”点醒了我们在座的百位青椒。因为中国式的教育模式是灌输,缺乏的创新精神。即使我们是乡村教师队伍里的比较优秀的老师,但也深受灌输教育模式的影响,无形中被同化。当代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新。但创新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多思考,针对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思想不要被模式化、固化。最后董教授引用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提醒我们:作为老师要时时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更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宋萑
宋萑教授课程内容“乡村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到校本课程我还是有些熟悉,因为在前几年学校为迎接省督导评估验收,学校“被迫”赶制出了一套校本课程。当时的任务安排给我来做,我也是苦于头绪,于是上网查询。在网上的资源很多,但是很杂,五花八门。最后我做了“经典诵读”系列校本课程,整理了一套校本教材,共有3本,低年级的《三字经》、中年级的《弟子规》、高年级的《唐诗三百首》。
这次听到宋教授的讲座,才知道我曾经的想法、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在宋教授的分享中,让我了解到校本课程是有一定的目标、具体的内容,还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然后再具体实施的一项课程。除此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符合一些原则:
1.校本课程发展要反应学校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
2.校本课程发展要基于学校的基础和条件。
3.校本课程发展要考虑学校周边环境和政策的因素。
4.校本课程发展要于课程统一起来。
5.校本课程发展要整合家庭、社区资源、自然资源。
6.校本课程发展要科学规范与系统的设计。
了解了这些有关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后,宋萑教授带领我们一起做头脑风暴活动,由此引导我们具体如何做校本课程,让我们了解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大概流程。为我们以后能够顺利的开发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垫下坚持的基础。
徐勇·徐梓
在以前我认为国学经典就是传统文化,在徐教授的讲座中让我全面的认识了什么才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常识、国学经典,还有成人的技能技艺、孩童的游戏、游艺。是一个统筹概念,不单单只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地域对于传统文化的界定是不一样的。
传统文化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
第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识教育(美国和台湾)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博雅教育(香港地区)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大陆地区)
第四,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欧洲)
这里提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就是值得素质教育,让我们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素质:是指一种无规定性或非专门化,但这种无规定性或非专门化,可以为各种具体之物提供依托和基础,并且使其蕴薇着无限发展的动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素质教育:合理调整和安排素质结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说法:
叶圣陶: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素质好比土壤,而各种技能,不丈是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壤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于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土壤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的改良土壤;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图案,而并不是改善这块模板的结构。
裴淼
裴淼教授的《全身动作反应法(TPR)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让我对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在裴教授讲座的同时,对于她所说的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我也时常用到。但那只是自己教学经验积累,不知这样做的理论依据。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动作反应法的简称)教学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创始人是美国加州的心理学和统计学教授詹姆士·阿舍(James Asher)。力图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言语和行动和谐一致基础之上的语言快速教学法。目的是在开口之前培养听力能力,言行协调一致,减少语言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听了裴教授的讲座,让我更加确认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教学设计、学习需求,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从本源了解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于丹
一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贯穿了于教授的整个讲座。于教授的分享让我认识到了成长得价值远比成功多的多。“成功时目标的达成,是一个结果,而成长是一个学习、经历的过程”。这就好比教学做学问一样,我们要让孩子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个答案,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所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李文华
一个看起来像农村老太太的她,有着与其他老人不一样的情怀。一直致力于传播“诵读改变人生”的思想。为此他曾两次为我们青椒学员做过两次直播授课。每一次做课的她都让我们由衷的敬佩,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直在站着给我们授课,让在电脑端的每一个学习的青椒们都能感受到她对于诵读的重视,同时也让大家受益。在青椒百人研修团赶赴北京学习时,李文华教授又在雨中给我们培训,这一站就是3个小时,比我们这些年轻人体力还好。这次我们学习的尤为认真。在李教授的影响下,曾经对于诵读一窍不通的我也认识到了诵读的魅力。